•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历史文化

祝丘古城留下的珍稀记忆

时间:2018-11-23 14:43:25  作者:郭广阔  来源:  查看:3247  评论:0

 

在今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故县村,有一座祝丘古城遗址,虽然它如今只剩下了一段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50米的“土台子”(城墙遗迹),但它2700年的悠远历史,有史可循的传说故事,唾手可寻的古代遗物,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自己着辉煌的千年历史,展示着自己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一、六朝县治所小城大邑

祝丘古城,一段遥远的时光岁月,一系列珍稀的考古发现,留给当今世人太多的遐想和关注。遗址和传承中封存的政治、军事、文化信息密码,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吸引着人们去破译、去探索发现。

祝丘城诞生的决策者、投资人是鲁桓公,筑城时间是鲁桓公五年,即公元前689年。此资料查史有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夏,齐侯,郑伯如纪。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葬陈桓公。城祝丘”。

在不同的文献中,有的称“祝丘”,有的称“即丘”,据《寰宇记》当中记载:“祝与即,齐鲁之音也,其实一焉。”

如今,我们来到祝丘古城遗址上,2700年前雄伟壮观的古城风姿自然是荡然无存,好在还有历经近三十个世纪风风雨雨而幸存的一点点遗迹:在张故县村北不远处,有一个高出周围土地两三米的土台子,台子四周长满了丰茂的草木,稍远一点就是连片无际的农田了。一块刻着“祝丘城遗址”字样的石碑隐藏其中。

站在这片令人膜拜的遗址上,2700年前叱咤风云的鲁桓公及他所筑建的祝丘古城,又穿过时光隧道演映在我的眼前:鲁桓公(?—前694年),姬姓,鲁氏,名允,一名轨,为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鲁国第15代国君。由于他是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所以被立为太子。又因惠公去世时尚且年幼,由公子息(鲁隐公)即位摄政。鲁隐公被杀后,于公元前711年即位,公元前694年死于齐国,在位18年。

一天,鲁桓公颁诏决定在国之东北处不鲁不齐之地筑建一座城邑,并赐名祝丘城。于是,各地民众被征召而来,肩挑人抬,夯土筑城。历时数年,一座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城池筑成,人山人海的官吏、百姓簇拥城下接受鲁桓公的检阅,跪倒如云一片,山呼万岁,声震云霄,远传东海。

筑建一座城池,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可想而知。那么,鲁桓公缘何要不惜国力筑建一座邑,而且又是在不鲁不齐的僻野之地?

查遍史料,无一明确可据答案。唯有今人在相关资料中的只言片语:鲁桓公五年,鲁国在此建邑,设置政权机构。查史无据,寻访相关人士及遗址周边居民长老者,均语焉不详,传说、猜测不一而足。

为求惑释,我再次钻进故纸堆中,苦苦寻觅古籍泛文中的点滴信息。虽现成的答案仍未寻到,但相关相近的史料信息给我一种直感:祝丘城的筑建,既为设置政权机构,加强地方管理,又为筑城东部边陲,防御强大的齐国敌人入侵。

据史料记载,鲁国立国时面积并不大,不过方圆百里而已。后来,历经不断扩张,兼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春秋初年鲁国曾一度强盛,堪舆齐国抗衡。后来,为齐国所败,此后便一直居于齐国屈从国的地位。由此可见,鲁桓公不惜国力在远离国都且人烟稠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东部边陲筑城设邑,以抵御强敌入侵之举,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也许鲁桓公根本不可能想到,自己的这一战略决策,为后世六朝在此设置县级政权机构奠了基。也是这方水土人杰地灵,此后的1300多年间,祝丘古城就一顺溜地延展下来,朝朝代代都是县级政权机构治所驻地。这方百姓自然也就世世代代皆为“城里人”,这方社会生产力和自然文化当然也就发达了许多,存世了许多。据史料记载,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在这里设置了县级管理机构;西汉初期设县,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即丘改名就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上仍然是州、郡()、县三级,琅琊国辖临沂、开阳、即丘等十余县;西晋灭亡,东晋南迁后,刘裕执掌朝政时曾经北伐,占领了一部分土地,建刘宋以后,设置了徐州琅琊郡,下设即丘、费县;北齐与北周时期,州、郡、县废置,临沂县并入即丘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将即丘县并入临沂县,翌年将临沂县治所从今汤河镇四故县村移到今天的临沂城。此后1400多年,即丘故城再没有设立县以上政权机构。又因几经战火,城垣倒塌,故城消失。

二、文姜栖身五年祝丘城

祝丘古城不仅以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遗存和六朝古县而令世人叹服,更有一段吸人眼球的“兄妹乱伦”绯闻,令人世代述说不绝。这段“兄妹乱伦”绯闻的女主角就是鲁桓公的正妻文姜,她曾栖身祝丘城五年。 

  文姜尚在闺中时与哥哥姜诸儿之间有私情,丑事很快传到父亲齐僖公的耳朵里。正在此时,鲁桓公派人前来求亲。正中齐僖公的下怀,立即满口应允。 

  出嫁前夕,姜诸儿与文姜以诗传情。姜诸儿写道:“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文姜答曰:“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 

  鲁桓公十四年,齐僖公一命归西,姜诸儿当上了齐国的国君襄公。文姜随桓公携浩大仪仗,前往阔别十八年的故乡齐国贺喜。兄妹重逢,重叙旧情。鲁桓公怒火中烧,痛斥姜氏兄妹后,下令立即启程返国,回去再跟文姜算帐。齐襄公顿起杀机,下令在临淄牛山设下筵席,鲁桓公被齐国的臣工们灌得酩酊大醉。回去的路上,与鲁桓公同车的公子彭生下了杀手。 

  鲁桓公去世后,他和文姜的儿子同即位,即为鲁庄公。鲁庄公派遣臣工到齐国来接母亲。当车队行驶到齐鲁之间的禚地时,文姜感叹道:这里既不是鲁国,也不是齐国,我该在这里安身。于是,鲁庄公在祝丘建了一座宫殿,让母亲住在那里。 

五年后,文姜从祝丘回到鲁国,专心帮助儿子处理国政。由于她在处理政务上展现了敏锐的直觉和长袖善舞的本领,同时在军事上也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才能,没过多久就使鲁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一度改变了鲁国羸弱不堪的局面。鲁庄公二十一年,文姜辞世。她死后,鲁国人还很称道、怀念她。

三、没落千年故县村见证

祝丘城的由盛而亡,与其说是因为县级政权机构治所的西迁临沂城,失去了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优势而导致,不如说是朝代更迭,世事沧桑偶然中的必然,或必然中的偶然。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并入临沂县,祝邱城归于沉寂,至今又过去了1400余年。在这漫长的时空逝去的过程中,祝丘古城并不寂寞,也没有寂寞。除了从未间断过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频频造访凭吊,落笔千年的历史记载,百姓苍生的口口相传,更有四个故县村一直与其相伴,不离不弃,见证了它的繁华与荣耀、战争的血腥与和平的歌舞,见证了它的兴盛与衰亡。

《临沂县志·古迹》中记载:“汉即邱县,今治东迤北四十里。故县社有四村,音转故钦。北遗址数十丈,高丈余,俗呼高城。东距沭水十余里,西北距诸葛城三十里”。

相传这四个分别以张、赵、周、王姓氏冠名的故县村,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人们在废墟上重新建立的,名为“故县”,即旧县城的意思。四村同名并列,各冠姓氏,以张氏为主的村即“张故县”。

1973年,在文物复查工作中,曾在该遗址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鸟啄形鼎足、骨箭头、黑陶残片;春秋时代的鬲足、印纹硬陶片、三棱铜箭头;汉代的罐形鼎、铜鼎、博山炉、铜剑吞口、陶博山炉盖、铁锄、“大泉五十”铜币等物。

19833月,文物部门又对遗址做了进一步调查,确定古城范围在春秋时期可能还不是很大,但至汉代至少包括目前的四个故县自然村。目前,在张故县村以北七十余米处尚有古城墙遗址一段,东西长200米,南北最宽处为50米。城墙顶部50厘米为汉文化层,有大量瓦片挤压。以下是灰土层,包含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的各种陶片,层位错乱混杂,系筑城时堆积而成。在灰土层中还可以看出层层夯土的迹象。该遗址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曾多次发现人马骨灰和烧焦的谷物堆积以及古代兵器等。城墙北部及西部有一道水沟,为护城河遗迹,因其形似弯月,当地群众称之为月河。该遗址地下19838月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张故县村,村民们也习惯称村北的土台子为高城。已在祝丘古城遗址旁生活了六十余年的刘聚兴先生说,下雨天的时候,乡亲们经常在高城上面捡到一些小的铜器、铁器什么的。再往前些年,还有人在遗址上捡到过罐型鼎、古镜和铜币等文物,这些东西见证了当年的那段历史。

据四个故县的村民介绍,村里的人对这个地方都很敬重,从来没有人敢在这个台子上取土,也没有人在遗址上操锨起镢寻挖文物,因为村里世代流传,如果有人动了这里的土,就会招来不幸。

这是古人生活过的地方,是有灵气的。人们来到这里,都会怀着虔诚的敬仰之心,顶礼这座齐鲁文化之源头,已经成为珍贵的文化符号的古遗址。膜拜之余,也希望这种灵气能够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能够永远富足安康。

 

作者简介:郭广阔:山东临沭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临沂《汤泉旅游》主编,临沂市河东区委宣传部文艺科长,河东区作协副主席。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