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历史文化

沂蒙民俗内涵的地理特色

时间:2018-11-23 16:14:56  作者:徐玉如  来源:  查看:4103  评论:0

“沂蒙”是一个区别于行政区划的地理内涵,主要范围是指以沂蒙山区为中心,以今临沂市为主体,包括日照市、枣庄市及淄博、潍坊、青岛三市的南部、济宁市的东部、江苏省的北部。沂蒙民俗有自己的独立性,居山、顺河、临海的地理环境,为沂蒙民俗提供了赖以产生、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源地,600多名历史人物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生活方式、民风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同感为沂蒙民俗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蒙阴旧志曾记载:“僻处丛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封闭式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沂蒙人,其民俗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生活习俗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由于它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欣赏价值,使其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衣,是伴随着人类进化而产生的,沂蒙山区的服饰在清末民初就有自己的特色,突显了沂蒙山区人的朴实。其服饰既不是长袖、款腰、肥大的藏袍、蒙古袍,也不是流行于城镇俊美秀丽的旗袍;既不是黄土高原的老羊皮大衣、白羊肚毛巾,也不是苗族的苗绣服饰,而是典型的大襟袄()。那时,乡绅富商等上层人士多穿左大襟长衫,外套马褂,戴红顶瓜皮小帽或毡帽、皮帽。普通大众多穿手工纺织的手坊自染的青、蓝粗布大襟袄()。过去没有化工染料,蓝布都是从蓝棵即蓼蓝中提取的颜料染成。战国时曾任兰陵令的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说的就是这种事。蓝棵春天播种,盛夏收获,正像“麦熟一晌,蚕老一时”一样,蓝棵收获掌握时间很重要,如农谚所说:“烟足两三日,蓝熟一两天”。收获之后,要杀蓝打靛,把蓝棵放进大染缸,打烂提取蓝水,再放进生石灰,经过沉淀,然后提取纯净的靛蓝,蓝布就是靛蓝染成的。男的多穿白、蓝、黑,夏天是对襟的白汗褂,裤子多为抿腰大裆裤,中老年妇女则穿浅蓝的大襟褂,汪青的大裆裤,腿扎黑带子。衣服颜色大都是素重的黑、青、蓝,统称“老蓝布衫子”,“老蓝布衫子”几乎成了中老年妇女的代名词,有时丈夫也对外称内人是“老蓝布衫子”。妇女穿的大襟褂多镶花边,也叫沿条,年轻女子用红、绿色沿条,中老年多为蓝色沿条。冬天男女老少多穿黑或者深蓝的对襟袄或者大襟袄,正像电视剧《沂蒙》中于宝珍和李忠厚所穿的那样。大襟袄都是直领,整个前襟连在一起,开口多是男左女右,大襟袄的主要优点是利于保暖,前边的大襟可以护腹保胸,另外便于揣孩子,那时保暖条件差,孩子没处放,揣在怀里便于用大人身上的体温给孩子取暖。年轻妇女给孩子吃奶可以不解怀,一掀开衣襟孩子钻进去就可以吃奶,大襟的衣服肥大,有人形象夸张地说小孩甚至可从袖子里边钻进去吃奶。另外大襟袄(大襟褂)还方便在怀中揣东西,吸烟人的烟袋、赶集的钱款、凭证之类的都可放在里边。总之,大襟袄(大襟褂)的用途是多功能的。现在,人们的衣着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样式上,由中式向西式演变;在质料上,由棉麻丝向化纤毛料演变;成衣方法由手工演变为机器制作。服饰变化在总体上表现出趋同性,渐入“大同世界”,已无地方特色可言。

一地住房有一地的特色。如胶东独特的民居是在海边被称作“建筑活化石”的海草房,又称海苔房、海带草房,以胶东沿海所产的海草为主要材料粘盖屋顶而得名。沂蒙人的住房,既没有西北高原的窑洞,也没有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竹楼,而多是石头砌墙到顶的起脊的草房,南部平原多是夯土、垒土坯等盖的草房,最典型的是有沂蒙特色的团瓢屋,这是佃户、长工、讨饭的住所。先向地下挖一米左右深,然后在四角用木棒绑成四方形的框架,上面做成圆锥形,用高粱秸和草苫子缮到顶,把顶尖绑紧,这就是典型的团瓢屋。有民谣唱到:“下方上尖,直插蓝天。似屋非屋辈辈相传。夏不隔热,冬不防寒。虽能藏身,心却很酸”,道出了住房的艰辛。现在的住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都住上了楼房,有的住上了别墅。

饮食方面,放眼全国有的地方以大米为主,有的地方以面食为主,吃馍馍、窝窝、卷子、饼子等,而沂蒙人一日三餐以煎饼为主食,这是区别于其他地区饮食习惯的一个显著特点。煎饼的特点是:圆形,呈浮白(如大米、麦子煎饼)、淡黄(如小米、玉米、谷子煎饼)、浅棕(如地瓜干、高梁煎饼)色,营养丰富,松酥柔软,便于存放,易于携带。煎饼的花样种类较多,从制作方法上分,有摊与滚两大类;从色泽上分,有白煎饼、红煎饼、黄煎饼、黑煎饼;从用粮主料上分,有麦子煎饼、高梁煎饼、玉米煎饼、瓜干煎饼、杂面煎饼;从口味上分,有咸煎饼、酸煎饼、芝麻煎饼、沓菜煎饼、煎饼卷等。麦子煎饼是煎饼中的上品,尤其是新麦子煎饼,香气浓郁,软硬适口,筋道耐嚼;红煎饼,即高粱煎饼;青菜煎饼,即在摊煎饼时,将时令鲜嫩的青菜,加上油、盐、葱花或其它辅料、调料,搅拌成馅,均匀地摊在烙熟未揭的新煎饼上,再复盖一张煎饼,待馅熟后,再将两张煎饼折成10多公分宽的长卷,然后在鏊子上切成菱形。一般农村多食以高粱为主,掺部分小米、黄豆制成的“三碰头”煎饼,或带糠的“囫囵谷子”煎饼、地瓜煎饼等。塌煎饼,是将鲜嫩的韭菜洗净,切成比饺子馅稍粗的沫,将鸡蛋打入锅内先炒,再切碎与韭菜馅合二为一,放盐、放油、放少许薄荷叶,拌匀。将刚刚烙好尚未折叠的煎饼,麻面朝上,在中间部分摊匀馅子,四边折,而后放在铁鏊上烙,看得见煎饼内有热气外泄,取下稍晾即可食用,香脆可口。

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中央电视台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2》专门介绍了临沂煎饼。煎饼因是用原粮制作,麸皮没有去掉,所以营养丰富,吃起来香酥松软,且便于存放和携带,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地方食品。有人认为,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健康,减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八宝豆豉简称豆豉,是临沂特产之一,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因用当地产的大黑豆、茄子、鲜姜、杏仁、花椒、紫茄叶、香油和白酒八种原料发酵而成,故称“八宝”。以其营养丰富、醇厚清香、去腻爽口、食用方便而成为享誉中外的临沂地方名吃之一。

二、信仰民俗

原始的先民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月亮、太阳、山川、各类动植物都加以神化,希望这些神灵给予恩赐与帮助,于是产生出带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崇拜。崇拜的神灵,既有来自天地万物人格化的自然神,也有凭空想象的神,如火神、灶神、海神、门神、财神等,这些方面,沂蒙人与全国各地的信仰都大同小异,独特之处是祭祀山神。旧时,沂蒙山的狼很多,常有人畜被狼伤害,特别是春天狼繁殖的时候。为了人畜的安全,于是在六月六山神爷爷生日的那天,都到山神庙里去祭祀。用面做成全羊、全牛、全猪,割肉、买菜、买纸香,把这些摆上供桌,烧上纸,供上香,放过鞭,祷完告,大家恭恭敬敬磕三个头,向前奠了酒菜,然后一起高高兴兴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仿佛神灵已经答应了保佑。在旧时,一般山上都有一座小山神庙,为保安全,六月六祭祀一次,主持祭祀的还要对山神祈求:“山神爷爷住山中,跪禀话儿请你听,管好狼虫和虎豹,年年敬你供三牲。”靠海的祭海,如沿海地区的渔民在出海时祈求神祗保佑,有隆重的祭海仪式,靠山的则祭祀山,祭祀山神是沂蒙特有的地理风貌形成的一种信仰。

 

——本文节选自《文学地理视野下的沂蒙民俗》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