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理论研究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共同性之时代价值论

时间:2020-12-27 12:21:15  作者:冯增田 李洪彦 王超鹏 王征  来源:  查看:3257  评论:0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和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总书记从很高的站位充分肯定了沂蒙精神的政治价值,并指示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对于弘扬沂蒙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从1921年的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在沂蒙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种,创建党的组织,教育、动员和组织沂蒙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历程,发展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实践证明,沂蒙精神是在时代当中产生,并在时代前进中发展,是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将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中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取向是党领导下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政治属性

沂蒙精神的特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高度集中的概括: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这精辟概括了沂蒙革命老区最突出的精神特征,成为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价值取向。

(一)沂蒙精神的政治属性首先体现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上。沂蒙山区是山东建党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最早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就是当时莒县北杏村人,他的革命实践活动影响了大批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在斗争实践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开展党组织的创建工作。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党组织迅速发展,并相继发动了沂水、苍山、龙须崮和费城等革命暴动,在广阔的沂蒙山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大规模创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思想、政治和群众基础。1938年4月,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的战略决策,分三批派出200多名干部,八路军115师一部东进山东,随后八路军第一纵队挺进沂蒙。因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成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中央华东局和山东分局以及山东省党政军机关、新四军军部和华东野战军总部长期驻扎在这里。刘少奇、罗荣桓、陈毅、徐向前和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长期工作和战斗。政治上领导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做主人;经济上开展土地改革、减租减息,显著改善了贫雇农的生活;军事上为人民解放浴血奋战;文化上创办“庄户学”、“识字班”等冬学和夜校,领导人民群众不仅学识字,而且学习革命道理和党的方针政策;作风上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在这种特定的政治环境和历史氛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在沂蒙山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沂蒙人民固有的优秀思想道德和朴素的阶级感情转化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高度政治热情,激发起为翻身解放,实现革命理想和人民利益而敢于斗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人民群众从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优良作风上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因此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对党无比信任,对人民军队“鱼水”情深。上世纪20年代初,沂蒙地区就有一批有志青年走出山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为早期共产党员。在他们的影响下,1929年仅沂水一个县就发展党员200多人。抗战爆发后,不仅有大量的贫苦农民加入了党的组织,而且许多社会名流、进步人士都把对党的崇敬一步步上升为对党的自觉追求,从而以极大热情和崇高的精神支持中国革命,全区1/4的人口积极参军参战,曾获“小延安”的光荣称号。当时,涌现出了同仇敌忾与日寇血战到底的一批像渊子崖那样的“抗日模范村”,一批王换于式的“沂蒙母亲”,一批明德英式的“沂蒙红嫂”和一批“沂蒙六姐妹”式的支前模范群体等大批典型,铸造了爱党爱军这个沂蒙精神的灵魂。可以说,在沂蒙根据地,跟党走是那么坚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诞生在烽火沂蒙的这首《跟着共产党走》,成为人民永远跟党走的生动写照。因此跟党走,闹革命,求解放,是沂蒙精神的道路选择。

(二)沂蒙精神的政治属性还体现在无私奉献的崇高价值观上。沂蒙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无比坚定,这种思想品格已经内化成为为人民解放事业勇于牺牲的奉献情怀。沂蒙人民积极拥军支前,踊跃参军参战,当时全区460万人,就有20多万人参军入伍,100多万人支前,10万多革命烈士牺牲在这片大地上,其中沂蒙籍的就有3万多人,可以说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沂蒙人民坚定理想信念,跟着党和人民军队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升华为勇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和自觉行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做出了重要的奉献。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沂蒙人民先后建成大中型水库44多座、 小型水库1000多座,塘坝近万座,形成了“千库万塘锁蛟龙”的局面。修建水库是一个有利于农业灌溉,造福千万人民的工程,但库区群众牺牲了自己的良田,共淹没耕地28万亩、山林5万亩,拆迁房屋27万间,搬迁村庄689个,移民近40万人,但他们克服困难,积极为新中国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无私奉献的行动也更为自觉。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决定实施“导沭整沂"工程,这项工程主要对沂河、沭河下游的苏北地区有利,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上百万人自带工具、干粮,汇集工地,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奋战,不但根除了千年水患,而且使苏北、鲁南1450万亩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在沂蒙人民身上,可以看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风骨,显示出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

(三)沂蒙精神的政治属性还体现在与时俱进上。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就是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先进意识。从革命战争年代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改革开放时期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闯新路,一部艰苦卓绝的沂蒙革命斗争史,就是革命老区党政军民用鲜血、汗水书写艰苦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的共同奋斗史。

新中国建立以后,沂蒙人民不怕困难,勤俭创业,开拓创新,改变了沂蒙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使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展起来。

上世纪60年代借助“千库万塘”建设进行“南稻北移”;70年代探索“南茶北引”,开创沂蒙种植史的先河;80年代,吹响开发“五荒”的号角,7200多座大小山头、1.8万条长短河流、7471平方公里的小流域面积得到治理,实现从荒山秃岭到粮食丰产;从90年代起,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实现从“一产”到“新六产”的嬗变,叫响了“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沂蒙人民坚决破除“山区一定贫穷、老区一定落后”的惯性思维,把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结合,奋斗10年,于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14年,成为全国第29个工业产值过万亿的地级市;2018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列中国城市GDP百强第42位。沂蒙人民在昔日“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沂蒙山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市场集群,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商城,商品远销156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交易额超过4550亿元。

可以说,沂蒙老区发展中取得的每一次成就,无不是从沂蒙精神中汲取营养干出来的。沂蒙精神所突出表现出的时代性,决定了它的先进性。先进性是时代的,时代性是对先进性的本质规定。沂蒙精神从产生,发展到发扬光大,都与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息息相关,与共和国兴衰荣辱密切相连,既是沂蒙儿女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又是时代发展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善。“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沂蒙人民追求先进、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特殊品质,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沂蒙精神特殊性和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精神的共同性,都统一于时代的先进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升了沂蒙精神的定位:“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学习和领会总书记这段重要论述,就要把握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充分认识和理解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相互联系,从而把握它们之间内涵的一致性,推动沂蒙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产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沂蒙大地,无疑具有地域特色,具有它的特殊性,必然也是对沂蒙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地域环境来看,沂蒙精神的载体必然是“沂蒙”,在这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沂蒙人民形成了带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内在心理习惯、思维定势和行为规范。在党的领导下,各个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追求真理,追求解放,追求自身的革命利益都是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沂蒙精神和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精神一样,其实质都是一脉相承的,同属于先进的群体意识,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和政治基础。

(一)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和沂蒙精神是历史、文化、生产活动和革命实践长期积淀的产物,秉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同样都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于党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是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产生了井冈山精神。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从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一路走来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革命的中心。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沂蒙革命根据地也同时创建于这一革命时期。当时,毛主席敏锐把握山东的战略地位、斗争基础和沂蒙山多崮险的特点,高瞻远瞩地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策,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东进山东,1939年6月徐向前、朱瑞率领八路军第一纵队挺进沂蒙。这些重要的战略举措,不仅壮大了根据地党和军队的力量,而且直接带来了中央的精神。在之后的4年中,根据地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经济生产、群众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起来。到1941年初,山东抗日根据地人口已达1200万,面积3600平方公里。1945年大反攻前,沂蒙山区的鲁中、滨海、鲁南三个战略区连成一片,拥有人口2400多万,面积125000平方公里。在这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作为转折点,支援淮海战役,打过了长江,为解放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提供了坚强的支持。沂蒙精神孕育形成的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对取得全国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62年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山东军民创造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无疑是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得来的,其中必定蕴含一种卓越的精神,应该说这就是沂蒙精神。

综上所述,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取得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都是与创建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和沂蒙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和沂蒙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领导和创立的。

革命圣地延安是红军长征结束后的立脚点和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心指挥部。在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里,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艰苦卓绝地领导民族解放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经历了难以计数的艰难困苦和自我牺牲,创造了延安精神。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根据地, 井冈山精神是紧紧围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紧密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这一中心政治任务,迸发出来的一种革命精神。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将要开始的交汇点。西柏坡时期较之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我党我军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及政治影响力都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心任务是夺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伟大战略转移,把新的革命斗争推进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来。沂蒙革命根据地融入了毛主席、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对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多次指示和战略思想之中。据统计,毛主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给山东战略区党、政、军单位和领导人发的电报就有100余封。 由此可见,沂蒙精神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党的精神的红色烙印,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更是被不断注入了共产党人的先进理念和人民军队的革命基因,从而在本质上集中展现出党的伟大精神信仰的先进性、实践性,可以说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延伸。总之,沂蒙精神和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并将还会在党的领导下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显示出强大久远的生命力。

(三)具有共同的先进群体意识。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和沂蒙精神都属于先进的群体意识,而作为精神而言,它又离不开每个个体对它的认同、接受并自觉同化于个人心理意识和言论行为之中,体现到众多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群体身上。延安革命时期,张思德同志的事迹影响巨大而深远。张思德在安塞县烧木炭时不幸牺牲。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在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进一步奠定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359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南泥湾精神。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形成了伟大的整风精神。西柏坡精神具有重大的政治标志性,在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情况下,中国革命处于转折关头,党中央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和斗争实践,诞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的领袖群体不仅是从战略上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而且在思想上、作风上体现着优良的革命作风,从一些具体的感人细节中形成了优良的风范和精神,从而影响着广大的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毛主席一生节俭,一件睡衣整整用了20年,前前后后补了73个补丁。井冈山时期朱德挑米的“扁担”和延安时期周恩来“三用大衣”的故事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这些优良的传统作风,形成了党的革命规范和革命精神。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先进事迹可以说数不胜数。陈明和辛锐一对革命伴侣,1941年冬在与日伪军扫荡的战斗中,双双壮烈牺牲。1941年12月20日, 一千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渊子崖村,全村男女老少同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全村147人壮烈牺牲,消灭100多名日本鬼子兵。渊子崖村自卫战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毛主席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华抗日第一村”。这些革命事迹,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搞建设。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姐妹。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祖秀莲不畏艰险救治革命战士,王换于呵护和抚养近百名革命将士的孩子,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革命前辈的后代幼年时都曾在王换于的怀抱中度过。 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莱芜战役、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在孟良崮战役期间,亲自参加和动员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搭建火线桥、护理伤病员等,还为战士们唱歌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称赞她们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群体代表精神,一个个红嫂,一副副担架,一摞摞煎饼,一件件军衣,一双双布鞋,代表着当年的牺牲奉献,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无私奉献,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道德成因。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2年间,沂蒙人民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磨面11715.9万斤,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整个解放战争中,山东出动支前民工1106多万人次、小推车30多万辆、担架6万多副,运送粮食11亿多斤,支援的战役占到全国战役总数的23%。“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因此陈毅元帅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新中国建国初期,沂蒙人民面对战争所造成的贫穷落后局面,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着“一穷二白”。厉家寨人依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山区面貌,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称赞“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在“愚公”精神的鼓舞下,沂蒙山区涌现了一大批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典型。

平邑县九间棚村,坐落在天宝山区海拔600多米的龙顶山上,据说在清乾隆六年(1741年),有位刘姓夫妇带着儿子逃荒到了龙顶山,住进了石棚里,从此繁衍生息,石棚被分割成9家,九间棚由此而得名。直到1963年,全村才全部迁出天然石棚。人们在山秃地薄,道路不通,无水无电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十分贫困。1984年以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加坤等9名共产党员的带领下,修了路,架了电,通了水,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龙顶山出名了,九间棚出名了,刘加坤也出名了。1989年3月1日,中共临沂地委召开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中共临沂地委书记王渭田要求总结1988年举办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区作巡回报告的做法,继续宣传一批典型,把九间棚人“团结奋斗,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扬光大。随后,中共临沂地委组织部、宣传部在全区培养总结推广宣传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1989年11月21日,中共临沂地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全区广泛开展学习九间棚活动的意见》,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广泛学习九间棚精神,中共平邑县委于12月1日作出决定,要求全县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九间棚精神的活动,从此九间棚精神由临沂传播到全国各地。199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九间棚啊,你真了不起》的通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看了以后,写信给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赞扬九间棚村共产党员公而忘私的事迹。7月21日,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锦报道了《公而忘私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宋平写信赞扬九间棚村党员》,《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这一消息和宋平同志的信,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据统计,自1989年至1991年三年中,到九间棚考察参观过的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超过100万人,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春节,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高昌礼来九间棚村同村民一起过年,挥笔写下一副对联:“龙顶山龙虎斗地,九间棚九柱擎天”。据时任中共临沂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吕明辰回忆,1988年7月1日,中共临沂地委授予九间棚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0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委联合在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即“莱西会议”),中共临沂地委推荐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加坤参加会议并作重要发言;1991年1月31日,中共临沂地委作出《关于在全区农村开展创建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活动的决定》,地委《决定》发出后,全区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创建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活动,到1994年6月,全区有540个农村党支部被地委命名为九间棚式党支部。 “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扬,现在该村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并开发了金银花产业,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之后又总结宣传了靠艰苦创业起家,靠改革开放腾飞,被誉为“山东第一镇”的罗庄镇”和沈泉庄的经验。特别是推出了王廷江不当“百万富翁”、带领村民致富的重大典型,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赞扬王廷江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进入新时代,沂蒙老区先进典型辈出。著名的兰陵县代村靠苦干、实干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镇”、“中国美丽乡村”等称号。2018年6月,中央宣传部授予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党的十九大代表王传喜“时代楷模”称号。

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和沂蒙精神,群体意识的先进性,实质上是一种不安于现状,勇于革命,勇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包含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闪耀着共产党人、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广大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更加明确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定位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表述十分明确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定位,并指明了弘扬实践沂蒙精神的方向。诞生沂蒙精神的沂蒙地区,与延安、井冈山、西柏坡一样,都是党的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壮大起来的,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伟大革命和建设成就。这种党和国家的宝贵 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几个方面。

(一)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最主要的都来自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于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具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特征,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治理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毛主席早在延安就说过:“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也离不开水啊!”。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根据地开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就象习总书记说的那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历史选择中,人民毅然地决定永远跟党走,这是中国人民历经曲折艰难的斗争和英勇奋斗得出的结论,也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中牢固树立的政治信念,拥护共产党,支援人民军队,奋勇参加革命斗争,而奋不顾身,不怕牺牲,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自力更生,开拓奋进,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二)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党的光荣传统的结晶。最主要的表现是保持共产党人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情怀。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十分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启发了毛主席。1944年4月12日,毛主席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学习和时局》报告,指出“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由此可见,毛主席如此重视对中国农民起义历史教训的总结,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决不做李自成”的豪情,更有保持清醒、戒骄戒躁的自觉。因此说,《甲申三百年祭》被毛主席列为整风运动文件绝非偶然,它对推动当时全党整风起了重要作用。到了1945年中共七大前后,可以说毛主席对廉洁政治、从严治党的思考已日渐系统。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主席对周围的同志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我们都要考个好成绩。毛主席讲出了那段著名的话:“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主席著作选读》下册,第667页)这就是“两个务必”伟大教导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由革命党成为了执政党,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丢,为建设团结统一、自由民主、繁荣富强新中国奋斗的初心没有忘,本色没有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重点解决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的问题,制定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优良作风,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教育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联系有关省市和县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亲自调研并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进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中间,再次参观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感受追溯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强调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5年前我到兰考参观了焦裕禄同志事迹展,今天来再次深受感动。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说到动情处,总书记不由得深情吟读起自己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于1990年7月15日填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总书记的这首词,写尽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为民情怀,也道出了无数人心中优秀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引人深思内省。

沂蒙精神和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精神都是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价值观念和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无私奉献是前提,党员干部心中有了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会不计名利,甘愿把个人的一切贡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具有了这种奉献精神,那么就会付诸于为实现党和人民事业而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的实际行动。像毛主席、周总理胸怀天下,造福人民的领袖风范,张思德、焦裕禄那种吃苦耐劳的踏实作风,以及为改变困难状况而斗争的精神和为了群众的生活幸福而不惜牺牲的高尚品德,像“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拥军支前的英雄事迹,像厉家寨、九间棚、兰陵代村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向上、开拓奋进的风貌,无不是党的优良传统的再现,无不是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和沂蒙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展现和发扬光大。

(三)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1939年10月,毛主席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就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说:“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支部建在连上”是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从此定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未来发展壮大的基调和底色。延安精神重大贡献在于孕育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在这里,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是党性锻炼和修养的著作,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入党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布局。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新常态下波澜不惊、破浪前行的压舱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最大特色,首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将理想信念形象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从严管党治党,必须加强党的自身组织建设,首先是管好干部,关键是从严治吏;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八项规定”公布后,从整治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到整治“会所歪风”;从狠刹“舌尖上的浪费”,到禁办奢华晚会……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从严管党治党,必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这既是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更是反腐败的政治智慧和有效策略。

从2013年6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开启了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的新的伟大工程。一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二是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主题教育。三是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十九大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主题教育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综上所述,抓好党的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关于弘扬沂蒙精神的内在要求,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提高沂蒙精神的政治站位的认识,深化沂蒙精神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和政治功能,把弘扬沂蒙精神与加强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四)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凝结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优秀历史文化深厚底蕴,为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和沂蒙精神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土壤。像历史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钻燧取火、愚公移山、嫦娥逐月等古代神话,都给后代人们留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像历史古代经典《大学》、《中庸》|《论语》等“四书五经”,像《史记》、《二十四史》等传世史书,都给华夏大地、炎黄子孙留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像《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颜氏家训》等“蒙学”,像诸葛亮的《出师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像唐诗、宋词、元曲和《三国演义》等明清小说,都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元素。我们中华大地的民族历史文化,都是孕育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和沂蒙精神的宝藏。沂蒙大地曾经产生了东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英雄辈出,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艺术家,像宗圣曾子的忠孝思想,荀子的的重民和“人定胜天”的思想,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奋忠勇思想,颜真卿面对敌人誓死不屈勇于牺牲的思想,都对历代沂蒙人民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沂蒙精神虽然产生和发展于沂蒙老区,但它并不仅仅属于临沂;虽然孕育和诞生于战争年代,但它并不仅仅代表过去;虽然它是属于沂蒙老区和齐鲁大地的,但更是属于华夏儿女的。它是中华昂族精神和中国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精髓。”(山东人民出版社《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韩延明《发扬光大沂蒙精神的理性沉思》)因此,沂蒙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具体化。

革命的现代文化更是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精神和沂蒙精神产生的直接因素。延安时期的“南泥湾”精神、张思德舍身为公的精神、整风精神等等,都影响了延安精神的形成;井冈山时期的“枪杆子”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播种精神,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精神,转战西柏坡、进入北京城的“赶考”精神,以及沂蒙大地抗战支前、拥军爱民、自力更生改变面貌的沂蒙精神,这些革命文化都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升华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确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奋斗目标,实现了党的执政目标的具体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当执政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更广阔的层面拓展了党的执政宗旨的内涵,回答了“为谁执政”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必须”的重要论述,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

沂蒙精神和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精神都与中国精神和中国梦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共同构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必然形成以核心价值为引领而构成的价值体系。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除了包括核心价值观外,实际上还包括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奋进等基本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首次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难看出,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核,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价值导向。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的重要部分,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沂蒙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观是具有主导价值观的属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应为全民族所推崇的共同价值观。这种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人的行为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和沂蒙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精神的必然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冯增田 李洪彦 王超鹏 王征

参考文献:

[1]1989年第1期《临沂宣传》,1989年第1期《临沂宣传(增刊)》

[2]1989年12月12日、1990年2月8日、1990年4月14日、1990年11月29日、1992年1月11日、1992年8月6日《临沂大众》报。

[3]1990年4月,中共临沂地委《思想战线》特刊《沂蒙精神报告团赴济报告专辑》。

[4]1992年第七期、第八期、第九期《政治思想战线》,1992年《山东社联通讯》第4期。

[5]1994年10月4日、1996年3月13日、1996年8月15日、1997年5月5日、1997年7月28日、1999年1月13日、2001年8月22日、2001年6月5日、2004年7月23日、2004年7月28日、2004年7月29日、2005年8月17日、2013年11月29日、2014年4月27日、2017年9月18日《临沂日报》。

[6]1996年《当代沂蒙》增刊第1期。

[7]1997年8月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徐志顺主编《沂蒙精神新论》。

[8]1998年12月中国大地出版社《中共平邑县历史大事记》。

[9]2001年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临沂历史大事记》。

[10]2014年9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弘扬沂蒙精神月践行群众路线理论研究》。

[11]2018年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弘扬沂蒙精神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12]2018年2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任刚主编《“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伟大力量沂蒙精神》。

[13]2014年03月20日,《河南日报》。

[14]2019年9月,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沂蒙精神志》。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