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文学

王鼎钧:华人世界的散文巨擘

时间:2014-6-10 11:07:46  作者:颜炳罡  来源:  查看:5255  评论:0


我们所谓的兰陵文化既包括在兰陵这块文化热土所孕育、所创造的文化——如荀子、贾仲明等虽不是兰陵人但晚年定居兰陵在兰陵从事教育、创作等活动他们的文化成就自然属于兰陵文化范畴——也包括由兰陵人及其后世子孙所创造的文化如兰陵萧氏、徐氏、鲍氏、何氏等等在中国文化史创造的辉煌。王鼎钧这位生长于兰陵而播迁于异乡他国的20世纪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文学作品是兰陵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既是属于全世界的也是兰陵的。从某种意义上他是当代兰陵文化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兰陵文化在当代中国最高的表现形态是他将兰陵文学推向新的高度。

1.生平大略

王鼎钧原名王冠才笔名方以直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人。1925王鼎钧出生于鲁南地区一个日渐衰微的耕读之家。自幼随父读《论语》、《孟子》向清末进士王思衍之子王意和学诗。1938日寇大举进攻中国中国军队与日寇在今天的鲁南、苏北地区展开侵略与反侵略的生死搏斗战火从沂水、临沂城、滕县一直燃烧到兰陵、台儿庄。兰陵天天为日寇的飞机轰炸王鼎钧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宿迁。这时日寇的飞机又轰炸宿迁他们不得已返回兰陵。1942年春国民党的92军驻守安徽阜阳92军军长李仙洲为山东人山东为日寇占据许多山东学校的学生开始流亡投奔李仙洲部李部为收容这些从山东逃亡出来的学生成立私立成城中学后改为国立第二十二中学。王鼎钧作为山东流亡学生的一员进入该中学读书。后随校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抗战胜利后他加入国民党军队宪兵六团转战于南京、上海、沈阳、秦皇岛、天津、青岛等地。194924岁的王鼎钧带着父亲来到台湾。

20世纪20年代初期王鼎钧进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工作先从事剪报、资料文字整理工作后从事广播稿的写作。他先后出任台湾中国广播公司编审组组长、节目制作组组长、专门委员等职务期间写过多个广播剧本。后由中国广播公司转入中国电视公司做编审组长并且参与多个电视剧的写作。19631966年间王鼎钧还担任了《中国时报》的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曾一度出任过幼狮公司期刊部的总编辑。

1978应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之聘远赴美国任新泽西州西东大学的双语教程中心高级研究员为美国人编写双语教育的中文教材1990年退休后定居纽约。王鼎钧先生之所以在迈入知天命之年后选择漂泊异国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在异国这个完全陌生的社会里可以远离自己经营起来的社交圈子摆脱一切俗物务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之中。年过五十王鼎钧进入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也迎来人生的收获季节。他的人生四部回忆录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王鼎钧学生出身半生戎马立志文学。他变佛教的四弘愿为文学的四弘愿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终身追求:“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文学成就了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全幅奉献给了文学。王鼎钧自14岁有文学创作的冲动起不避艰难一生在文学世界里奋斗。14岁他开始尝试写诗16岁尝试从事文学评论19岁在陕西《安康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评红豆村人的诗》。70余年来他笔耕不辍从事过评论、剧本、小说、诗、散文等各种文体的写作取得了傲人的成就最终以散文而名于世成为二十世纪华人世界的文学巨擘。

2.主要作品

《安康日报》发表《评红豆村人的诗》此乃王鼎钧正式发表第一篇作品。(1944)此后的主要作品见下表:

 

台湾文星出版社出版杂文集《人生观察》1965年。

台湾大江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透视》1969年。

台湾惊声出版社出版《长短调》和《世事与棋》1969年。

台湾广文出版社出版短论集《文艺批评》1969年。

台湾大林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情人眼》1970年。

台湾大林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单身汉的体温》1970年。

台湾大林出版社出版《人生观察》1970年。

台湾三民书局出版《文艺与传播》1974年。

台湾大地出版社印行《讲理》1974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第一集《开放的人生》1975年。

台湾黎明出版社出版《王鼎钧自选集》1975年。

作者自印《人生试金石》1975年。

作者自印《我们现代人》1976年。

作者自印《开放的人生》1976年。

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碎琉璃》1978年。

作者自印《灵感》1978年。

台湾明道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学种籽》1982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海水天涯中国人》1982年。

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别是一番滋味》1984年。

台湾洪范出版社出版《山里山外》1984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看不透的城市》1984年。

作者自印《作文七巧》1984年。

作者自印《意识流》1985年。

作者自印《作文十九问》1986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左心房漩涡》1988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增订本《灵感》1989年。

作者自印出版《山里山外》1992年。

作者自印回忆录之第一部《昨天的云》1992年。

作者自印回忆录之第二部《怒目少年》1995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随缘破密》1997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心灵与宗教信仰》1998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有诗》1999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千手捕蝶》1999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活到老真好》1999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回忆录之第三部《关山夺路》2005年。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回忆录之第四部《文学江湖》2009年。

 

王鼎钧是多产作家自开始尝试创作以来经历了近70年文学创作的实践。他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即《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在台湾总发行量逾60万册。他出生传统的儒教家庭有着基督教和佛教双重信仰中、西、印三方文化积淀使他穷毕生之力要写出全人类的问题。他写作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语言隽永对散文艺术风格、内涵与写作技巧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使之成为当代华文世界一代散文大家。

他的《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这些回忆录将其文化创作带入化境展现了他高超的叙事能力和文字技艺。他说:“我的回忆录第一册《昨天的云》写我的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第二册《怒目少年》写抗战后期到大后方做流亡学生那是对我很重要的锻炼。第三册《关山夺路》写国共内战时期奔驰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以后我还要写第四本写我在台湾看到什么学到什么付出什么。我要用这四本书显示我那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根据王鼎钧视频整理)透过个人命运的生死流转去窥见家国天下的沉沉浮浮何止是个人回忆录而是一代士人的史诗。

3.故乡情结与文学创作

王鼎钧早年离开故乡兰陵经安徽、河南、陕西、天津等地漂泊一直漂泊到台湾年逾五十再度漂泊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如果故乡是原点、是人生的始站可以说他越漂离家越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离家却越来越近或者说他的心一刻也没离开中国没有离开故乡——兰陵。

他的笔下全是中国的事中国人的事其中有不少故乡的故事。他远离祖国大陆对祖国却有着无限的眷恋。请看他《中国在我墙上》:

 

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外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胃把内蒙这条横结肠压弯了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经过鲸吞以后中国早已不像秋海棠的叶子。第一个拿秋海棠的叶子作比喻的人是谁?他是不是贫血、胃酸过多而且严重失眠?他使用的意象为什么这样纤弱?我从小就觉得这个比喻不吉利。我太迷信了吗?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还剩下几件?中国伟大的中国黄河九次改道的中国包容世界第二大沙漠的中国却不肯给我母亲一土。我不能以故乡为墓我没有那么大;我也不能说坟墓是一种奢侈品我没有那么小。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1]

 

正因中国在王鼎钧的心里时刻牵挂着她所以他才会把中国全图挂在墙上;因王鼎钧对中国爱得太深所以他才会整个上午欣赏她、读她力求懂她。然而因为漂泊异域不能置身于祖国的怀抱中王鼎钧又有些常人可以理解的幽怨。

对生养自己的故乡王鼎钧可谓一往情深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去想她、念她、回忆她。儿时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他不愿放弃回忆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四合院里的天井、甚至儿时那只猫一样样一件件王鼎钧刻画地如此细腻、细致深入毫末。

 

现在将来我永远能够清清楚楚看见那一方阳光铺在我家门口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我看见一只用麦秆编成、四周裹着棉布的坐墩摆在阳光里。然后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同时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生着褐色虎纹的狸猫喵呜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用心翻弄针线筐里面的东西玩弄古铜顶针和粉红色的剪纸。那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如果当年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喜欢冬季晴天这门内一方阳光。她坐在里面做针线由她的猫和她的儿子陪着。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棉絮膨胀起来轻软无比。我清楚记得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无须再为了抵抗寒冷而收缩戒备一切烦恼似乎一扫而空。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心满意足的红润。我还能清清楚楚听见那只猫的鼾声它躺在母亲怀里或者伏在我的脚面上虔诚地念诵由西天带来的神秘经文。

在那一方阳光里我的工作是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如果我念了别字她会纠正如果出现生字——母亲说一个生字是一只拦路虎她会停下针线帮我把老虎打死。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情节而是使我多陪伴她。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若有若无的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有时候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我在晒太阳晒得最舒服的时候醺然如醉岳飞大破牛头山在我喉咙里打转儿发不出声音来。猫恰恰相反它愈舒服愈呼噜得厉害。有一次母亲停下针线看她膝上的猫膝下的我。[2]

王鼎钧对故乡的回忆是幸福的。他对故乡充满了爱、眷恋与珍惜。

 

还乡我在梦中作过一千次我在金黄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不折断一根芒尖。月光下危楼蹒跚迎我一路上洒着碎砖。柳林全飘着黑亮的细丝有似秀发……[3]

 

这真正的梦境就是深藏王鼎钧心底的故乡。“不折断一根芒尖”道出了他对故乡的无限珍惜“柳林全飘着黑亮的细丝有似秀发”是他对故乡的追念也是他对故乡的向往。王鼎钧的故乡之情是真挚的、炽热的这种情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昨夜我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结局。[4]

 

这是王鼎钧离开故乡四十四年后呐喊!这喊声不仅仅是王鼎钧个人的声音而是海峡对岸那一代人对大陆的共同声响。

王鼎钧一生诉说乡愁少年的记忆铭感五脏“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名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脚印》)。这是王鼎钧心目中的故乡这是王鼎钧心目中的兰陵这就是他的兰陵情结。

王鼎钧的生命全幅是文学生命诗、散文、小说、剧本、杂文等等题材他都有涉猎其中以散文成就最大。他是华人世界大家公认的散文大师。他的作品影响力正从台湾传至大陆乃至整个东亚世界研究王鼎钧的作品也正在成为文学时尚。蔡倩茹的《王鼎钧论》、马国光的《风雨阴晴王鼎钧——一位散文家的评传》等专著的出版揭开了王鼎钧散文艺术研究的序幕海峡两岸青年研究生以王鼎钧研究为硕士、博士论文选题者已大有人在这说明王鼎钧的作品正在引起青年学者的关注。由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海南师范大学主办的“首届王鼎钧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43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2011129由山东大学、中国散文学会、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主办的第二届王鼎钧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王鼎钧先生的故乡山东苍山顺利开幕这标着王鼎钧研究正在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界的视野。王鼎钧是当代兰陵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代兰陵文化的旗帜性人物他代表和体现了兰陵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高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王鼎钧的艺术影响力会与日俱增将来其影响力会大且久远。

近读王鼎钧先生视频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就是自己儿时的老街坊、老邻居温和而令人尊敬。他那满口未改的乡音字字吐来是那样熟悉而亲切这声音所传递出的信息是那样地坚定而从容深邃而睿智……


 



[1]王鼎钧:《中国在我墙上》载《青年博览》2011年第19期。

[2]王鼎钧:《一方阳光》载《碎琉璃》台北九歌出版社1978年版。

[3]王鼎钧:《臣心如水》载《大气游虹》中国友谊出版社1994年版。

[4]王鼎钧:《臣心如水》载《大气游虹》中国友谊出版社1994年版。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