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民俗文化

沂蒙民间小调浅议

时间:2014-6-14 22:08:34  作者:王自广  来源: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查看:7719  评论:0

 

 

沂蒙:又称沂蒙山区,是山东境内沂水流域和蒙山山系所经地区的总称,地处鲁东南,濒临黄海。历史上的沂蒙,大致包括现在临沂市的三区九县和淄博、日照以及潍坊的部分地区。

民间小调: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民歌通常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是民间流传最广泛、最普遍,旋律优美动听,形式较为规整、表现手法较为多样,短小精悍、易懂易记的民间歌曲。也叫小曲、小唱等。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轻微劳作之时,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之日,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演唱形式。因有职业艺人和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村,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包括农民、小手工业者、商人乃至江湖艺妓、和尚尼姑、贩夫乞丐等。大至社会重大事件,小至日常生活琐事,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唱。民间小调的格式多样,除五字句七字句外,更多的是长短句式。每段除两句四句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民间小调有长有短,有一段词的,有几段词的,多段词的较为普遍,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连缀。多段词的结构多用于叙事的小调。如《跑四川》、《小寡妇上坟》、《绣花灯》、《绣荷包》等。民间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等艺术特色。它的旋律变化丰富、起伏跌宕。旋律的装饰性强,前后衔接自然,富有逻辑,很善于表达那些既有叙述性,又有浓厚的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如《画扇面》、《妓女悲愁》、《盼郎五更》等。总之,民间小调是百姓喜欢听喜欢唱的一种文艺形式。多年来,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即使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民间小调仍然为许多人所青睐。在广大城镇乡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有人哼唱,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平添了许多情趣。闲暇之时,劳作之余,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随时随地都能唱上一段,哼上几句,寄托人们的悲欢离合及情感追求。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在许多新的艺术形式、种类占领文化阵地的环境下,在民族的、外来的各种音乐门类及不同的流派风格冲击下,民间小调仍有它的一席之地,并呈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沂蒙民间小调:即流传于沂蒙山区的民间小调(包括外地传入的和土生土长的)。名声远播的沂蒙山区,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在这里。这里还有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闵子骞等名家的故乡。在这肥润的文化沃土上,民间文化也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尤其是民间小调,以其独有的魅力,鲜艳夺目地盛开在沂蒙文化的百花园中。闻名中外的《沂蒙山小调》,就是典型作品之一。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歌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就是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多年。60年里,《沂蒙山小调》成了银幕上的代名词。沂蒙民间小调的产生和发展,和其他文化品类一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先秦到魏晋,再到隋唐两宋,逐步成长,日臻完善。至明清民国,达到高峰。一些很有分量的民间小调,就产生和流行在这个阶段。我所熟悉的除了上述提及的外,主要还有《小五更》、《放风筝》、《倒卷帘》、《小放牛》、《孟姜女》、《绣汗巾》、《送情郎》、《想情郎》、《夸妹子》、《摘石榴》、《十二盼》、《小谭妹》、《卖饺子》、《绣针扎》、《串九城》、《锔大缸》、《人想人》、《盼情人》、《织手巾》、《走亲戚》、《纳鞋底》、《美女五更》、《四季相思》、《光棍哭妻》、《贤良五更》、《情意五更》、《十月怀胎》、《五更谯楼》、《谭香哭瓜》、《忠孝五更》、《十爱小妹》、《十二陪送》、《梁祝下山》、《王三娘挑水》、《女儿想婆家》、《王二英思夫》、《十二班花船》、《十二月调情》、《五更响叮当》、《抗日小五更》《小固牢担挑》、《击毙刘黑七》、《打败王洪九》《庄秀英盼罗成》、《小书生盼媳妇》、《识字班解放歌》、《千金小姐住南关》、《姐儿房中无奈何》、《沂蒙姐儿晒蒲包》、《高粱叶子靑又青》、《石榴开花胭脂红》、《修个棒槌打婆婆》、《抗美援朝小五更》、《姐儿南园摘大桃》、《姐儿房中扣花针》、《姐儿庙堂去烧香》、《露水夫妻不长久》、《十五的大姐想出嫁》、《韩湘子超度杜林英》等等。

在这些小调中,有反映抗敌卫国的,如《忠孝五更》,说的是唐朝有个叫薛礼的平民小伙子,明天就要从军上前线,与西凉作战,为国尽忠,临行与新婚的妻子柳迎春道别,并嘱咐妻子在家好好代他孝敬父母。表现了薛礼忠孝两全和妻子深明大义的高尚品格。其中几段是这样唱的:

薛礼开言道啊,娘子你听真

到明天我就去从军

我要从军西凉去

父母面前你多费心

 

迎春开口道啊,丈夫听仔细

孝顺老的本是应该的

你为国费心又费力

家里的一切事都是为妻的

这个小调以五更为序,共十六段,内容感人,很有教育意义。

这类内容的民间小调还有《送女儿参军》、《送郎参军》、《抗日小五更》、《高粱叶子靑又青》等。

高粱叶子靑又青

俺送情郎去当兵

当兵好,当兵好

当兵坐着花堂轿

 

八路军来真可当

新袜子新鞋新军装

新子弹,新钢枪

一打叭勾两个响

 

俺送情郎上前方

送到前方打豺狼

保祖国,保家乡

打的日寇早灭亡

这类秧歌小调,对当时的青年人积极入伍打日本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

姑娘们最爱唱的是情爱婚恋方面的民间小调,如《绣花灯》、《绣荷包》、《小五更》等。

《绣花灯》大约产生于清朝中期,描述的是大家闺秀于二姐在丫鬟春红的配合下绣制花灯的事情。

正月那个里来吆正月正

于二姐绣房里叫声春红

打开为奴的描金柜

取出来,五色绒

闲来无事绣花灯

列为君子们贵耳细听

花灯那个上绣吆众位老先生

刘伯温修下了南北二京

能掐会算的苗光义

徐茂公,有神通

斩将封神的姜太公

诸葛亮烧战船借过东风

这是第一段,也就是第一个月。绣花灯历时十二个月,每个月绣五个历史名人,这些名人有男有女,有善有恶,有忠有奸,有文有武,有丑有俊。小调既表达了于二姐对古人爱橧分明的善恶观,又表现了一个怀春少女对爱情生活和自由幸福的大胆追求。她感情丰富,敢爱敢恨,毫不矫揉造作,这在压抑个性、摧残自由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十一那个月来吆雪花飞

于二姐绣房里好不伤心

兄嫂同床一处睡呀

小奴家,何人陪

父母真是糊涂锤

恼一恼偷跑了谁也不管谁

花灯那个上绣吆泪双垂

韩湘子出家一去不回

细细地绣上张君瑞

吕蒙正,运不遂

曹庄杀妻孝母亲

张廷秀赶考名叫回杯

一个少女活泼、任性、倔强又可爱的性格跃然纸上。

《跑四川》是反应农民生产生活的小调,在沂蒙乡村相当流行。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说的是山东海阳一带有个叫陈老喜的老汉,因家境贫困,缺吃少穿,与老伴商定打发新婚才仨月的儿子去四川打工挣钱。父命难违,儿子陈关保不得不惜别爱妻胡秀英前往遥远的四川。三年后,陈关保发了财,回到家乡,全家团聚,皆大欢喜。

这个小调篇幅较长,有的版本达67段,每段七句。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陈老汉家住在山东海阳地

有一个老名字就叫陈老喜

所生一子年长十八岁

三月里,把亲娶

娶亲卖了二亩地

我有心叫我儿出趟外乡去

商议商议他母亲乐意不乐意

这个小调情节感人,曲调优美,男女老少都爱唱。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做了主人。到处欢声笑语,到处歌声飞扬。人们不仅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唱“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还唱传统的民间小调。

正月里什么花先开先败

什么人手扯手走下山来

正月里迎春花先开先败

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这是干着农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最爱唱的《倒卷帘》。

赵州的大石桥什么人来修

玉石的栏杆是什么人来留

什么人骑驴桥上走

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

 

赵州的大石桥是鲁班爷修

玉石的栏杆是神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过

柴王爷推车压了一道沟

这是放牛娃牧羊妞最爱唱的《小放牛.》。

六月里,热天气

谷子那个秀了穗儿

高粱那个晒谷米儿

手拿麻线和针锥儿呀

趁着闲空纳鞋底儿……

这是树荫下纳鞋底的村妇们在一展歌喉。

十年浩劫,民间小调全被说成是黄色小调,人们不敢随便唱了。有的人因为一时不注意随便哼了几句,结果挨了大难看,被批斗了好几天。以后若干年,在沂蒙山区,再也听不见那通俗风趣优美婉转的曲调了。

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祖国文化的春天,东风送暖,沂蒙文化园地里出现了生机,沂蒙民间小调也重新获得了梅开二度的机会。沂蒙人在狠抓经济的同时,又哼起了民间小调。音像市场上赫然摆上了一些民间小调的磁带影碟。有的电视台也偶尔播出这类节目,沂蒙民间小调再度辉煌起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民间小调这一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虽然经受过摧残,但绝不会彻底消亡。有些民间艺人或普通百姓,除了唱旧的,同时还编新的,为沂蒙民间小调的传承做着奉献。我所知道的新编民间小调有:《老来难》、《报母经》、《忍字高》、《十大劝》、《挖荠菜》、《王金宝走东洋》等。《王金宝走东洋》是创作者根据《跑四川》的曲调编写的新词,描述的是沂蒙青年王金宝背乡离井劳务输出去日本打工挣钱的事,表现了王金宝对父母对祖国难以割舍的亲情,内容如下:

王老汉家住在沂蒙宝地

有一个老名字就叫王老七

独生儿子年长二十四

还未曾,娶娇妻

娶妻缺少人民币

我有心叫我儿出趟东洋去

商议商议他母亲乐意不乐意

 

王老母听此言含笑把话提

叫一声我的儿你可听仔细

树挪死人挪活出国挣钱易

看看人家看看咱

看看西院你二兄弟

你二弟去日本很?快发了迹

我的儿去东洋保准有出息

 

王金宝听此言珠泪涟涟

叫一声二父母您听为儿言

我愿意去东洋打工把钱挣

二父母,年迈残

怎叫儿子不挂牵

儿走了老人家您可怎么办

风中的灯瓦上的霜能活多少年

 

王老汉听此言长吁短叹

叫声儿不远行怎挣大钱

现如今办喜事不能太寒酸

太寒酸,成笑谈

人家姑娘谁跟咱

出趟外受些苦才能有甜

 

王老母望儿子紧皱眉间

我娇儿听为母嘱咐一番

到国外去打工一定好好干

别惹事,少发言

干完工期就回还

到那时咱全家重新团圆

出国回国都注意安全

 

王金宝离开了沂蒙山前

坐汽车坐火车又坐轮船

漂洋过海前往日本去

出大力,流大汗

加班加点拼命干

为的是多挣钱父母喜欢

春夏秋冬展眼过不觉一整年

 

王金宝工期满就要回家转

想祖国想父母眼泪擦不干

离东洋回大陆归心似箭

挣钞票,五六万

回家跪在二老前

二父母见儿子哭成一团

从此后亲骨肉再也不分散

 

王金宝我去东洋回到家园

吃尽苦受尽罪挣回一笔钱

我的儿挣了钱咱把喜事办

从此后,别离俺

一家老少得团圆

建设祖国做贡献

幸福的日子比蜜甜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民间小调的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也是必然的,必要的,但当务之急,还是要对那些口口相传濒临灭绝的传统小调进行抢救性挖掘,形成文字,编辑成书。惟其如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永久存世。基于此,本世纪初,我在工作之余,做了一些采访搜集工作,整理出版了《沂蒙民间小调》一书。该书收入民间小调百余首,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文字记录且濒临失传的东西。然而,这仅仅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多年来,在沂蒙民间小调的挖掘抢救整理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进行过几次挖掘和整理行动,并出了部分集子,但还不尽如人意,今后还企望文化部门及民间文学爱好者进一步努力,真正使沂蒙民间小调的花朵,长开不败,香飘万里。

 

(作者单位:费县胡阳镇政府)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