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传统文化

临沂傅氏:始自山西平陆 元末定居苍山

时间:2014-6-22 22:57:37  作者:车少远  来源:琅琊网  查看:5408  评论:0

临沂傅氏:始自山西平陆_元末定居苍山
庄坞镇所立傅氏青石碑。

  临沂市苍山县庄坞镇涌泉村、兰山区傅家屯、河东区八湖镇前石拉渊村、沂南县界湖镇傅家庄等地分布着傅姓人群,傅姓人家最早于元朝末年从山西省平陆县迁至今天的苍山县庄坞镇涌泉村落户,在这个迁移的过程中有过战乱、逃荒等曲折的经历。临沂其他地方的傅姓都属于苍山县涌泉村的支脉。扎根临沂以后,傅姓人家注重家庭教育,并将这种育人的理念传递下来,自元末至今,临沂傅姓出了很多学者、官员,丰富了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

  元朝末年,始祖一路征战至涌泉   

  今年59岁的傅永华,是临沂傅氏第二十四世,为了寻根曾两次赴山西平陆县问祖。“现在的平陆县傅氏不过500余人,已经很少了。”傅永华介绍说,基本都在元末明初迁走了。

  这几年,傅永华一直研究傅氏家族在临沂的历史。

  临沂地区傅氏一世祖傅彝,祖籍山西平陆县,傅彝身材高大魁梧,自幼习武,生长在动荡年代,父母以种田为生,子女多,生活比较清贫。在元政府统治下,苛捐杂税繁重,勤勤恳恳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傅彝是家里的长子,娶了王氏为妻,婚后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傅彝读过私塾,他以自己的学识教书育人。由于十分憎恨元朝统治者,傅彝自然也便有了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当时的元朝已经进入统治末期,傅彝把光复宋朝大业寄予在下一代人身上,所以选择教育事业。他不断向人们灌输要推翻元朝的思想,并参与了端午节起义的计划,在粽子里夹放纸条号召人们起来杀“鞑子”,结果失败。元朝政府反对汉人从事汉人教育,统治者禁止傅彝教书育人。

  1351年,时年36岁的傅彝和长子傅忠孝,与家族老幼百余人,一起被元朝政府强征作治理黄河的民夫。在黄河工地上,民夫们受到非人的虐待,劳动强度大,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饥餐露宿的生活。

  傅彝精心呵护着傅氏家族的每一位亲人,处处关心每一位民夫。他用他的智慧与治河官吏抗争,保护了一部分民夫们免受皮肉之苦乃至杀身之祸。他平易近人,很受人们信任与尊重,很快,傅彝就成了民夫们的主心骨。民夫们以他为核心,一切事情都听他指挥。

  1351年,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颖州颖上县白鹿庄举行起义,由于起义军头裹红巾为标志,故称“红巾军”。消息很快传到黄河工地,傅彝成为黄河起义军的领袖。他指挥起义军首先杀了监工河官,然后征伐四周郡县。红巾军的将士们对元朝的统治者怀恨在心,个个身先士卒,举起愤怒的大刀,向欺压他们的官吏们头上砍去。消息传开,百姓没有一个不拍手称快,受到各地民众的支持。从此,傅彝便走上了军旅生涯,转战河南、安徽。1355年,刘福通扶持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今天的安徽毫县建立了宋政权,改元龙凤。由于傅彝作战机智勇敢,有胆有谋,刘福通赏识傅彝的才能,任命傅彝为参将,傅家军在抗元战争中四处征战,个个英勇奋战,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1360年,山东长青一战失守,傅彝的部将叛乱,无奈,傅彝潜逃。次年初春,傅彝父子俩来到苍山县庄坞镇,看到这里远有山近有水,尤其看到一股清泉,泉水清澈水质甘甜,加上土地肥沃,是一个定居的好地方,于是傅彝暂时放弃寻找红巾军的念头,选择一块林地盖起了临时居住的小屋,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涌泉村,他们开垦荒地,以种田为生。当时人们为了土地才奋起反抗,现在有了土地,这也抚平了傅彝的心。

  傅氏家族上百人告别山西老家,经历战场牺牲和失败,落得只有父子俩相依为命。傅彝不由得想念亲人,心中好个辛酸。于是,傅彝让长子傅忠孝回山西老家接来妻子王氏及其他子女,从此一家人得以团聚,傅氏也就深深扎根在苍山这片土地上。

  傅彝是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领袖,是临沂地区傅氏的始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准备北伐时,曾赞誉傅彝,“彝公文才武略出众,可叹今已失之也”。

  傅彝一生勤奋,他把对国家的忠诚和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全部寄托在他的子女身上,从傅氏家谱上看,他给长子取名傅忠孝、次子傅忠君、三子傅忠良、四子傅忠廉、五子傅忠政。由上述子女名字可以看出来,傅彝希望他的子女能够忠孝两全,在家孝敬老人,为官忠于君主,爱民如子,做一个忠良廉洁爱国的好官。1397年傅彝因病去世,终年82岁,葬在涌泉村西南两公里处。

  家族繁茂,建功立业大名存族史

  傅屺瞻,涌泉傅氏第17世,清朝道光初年生。1854年前后沂州一带土匪蜂起,聚众扰民,于是各村纷纷建民团、修圩寨以自守。傅屺瞻率领村民们守圩抗击,坚守十个昼夜,终于因为寡不敌众,围墙被攻破,傅屺瞻战死,村民也有死伤,大部分村民财物都被抢走。事后,傅屺瞻的儿子傅景堂亲自赶赴京城,禀告朝廷,部院下令地方官府发给抚恤金。

  1854年前后,傅居正曾协助傅屺瞻修筑涌泉土围墙,后来因为被土匪破坏和洪水冲刷,围墙倒塌多处,起不到防御作用,于是傅居正再次率领村民们修筑涌泉土围墙。之后的一段时间,清朝沂州官军攻打屯驻涌泉的幅军,傅居正率领涌泉村民团协助幅军作战,英勇抗击官军,据险固守。围墙被攻破后,官军进村搜杀幅军官兵和民团。傅居正背着母亲离村出逃时与官兵相遇,官兵们感念其孝敬,放其逃走。

  为了进一步加强村庄防御,1901年,涌泉村围墙重新修筑加固,仿照城隍庙的建筑形式,民众捐款捐物出工,并且联合周围各村相互支援。这次修筑的围墙采用三合土,即石灰、沙、土混合建造,墙高2.5米,周长3200米,设有数十处炮台和哨所(俗称更屋子);底部为1米高的垛口,作隐蔽体;留有东北门(玄武门)、西北门(瞻兰门)、西南门(眺涑门)、东南门(临武门)和正南门,并各自建有木结构炮楼;四周围墙外还挖有深2米、宽5米的护村河,俗称围沟,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防御屏障和景观。

  在傅氏家族中,另外一名具有传奇故事的人当属1880年出生的傅普仁,在他5岁时亲生母亲去世,由继母抚养,自幼就读于私塾,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青年时期正值社会变革年代,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的斗争风起云涌。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和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成立了中华民国。这一历史巨变无疑对傅普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促使傅普仁产生了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志向。1912年成立的“北京国立高等警官学校”,以培养国家急需的警官人才为目的。傅普仁在其父亲的支持下,离乡赴京报考该校,成为北京国立高等警官学校的首批学员,毕业后任山东道尹公署查案委员。

  在山东道尹公署查案委员任上,傅普仁回村倡导创办涌泉初等小学堂。涌泉村不少老年人对此印象深刻。傅普仁的倡导得到了其父和广大村民的拥护和支持,把西南门里“三清观”庙宇改作教室。在整修教室时,傅普仁带头拆除“神像”,扔进大汪里,还向群众宣传破除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亲自聘请校长、教师,购置办公用品。为了保障学校办学经费,除涌泉村集体捐助的费用以外,他的父亲带头捐献和募集土地90余亩作为学田,并募捐学堂基金。

  此后,傅普仁调任曲阜县公安局一等警佐,当时曲阜禁烟不力,少数官员收受贿赂,明禁暗保,借机发财,因此烟毒泛滥,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傅普仁到任以后,微服私访,查明曲阜城里的烟馆,开展禁烟运动,抓毒头,收缴毒品、烟具,并大张旗鼓地公开销毁。此举得罪了地方势力、官场同僚和上司,在以后的工作中他经常遭刁难和排挤。


据曾在傅普仁家中当过仆人的傅世武介绍说,傅普仁在曲阜任职期间,曾经自费购买了一辆黄包车代步上下班,让给他家看林的一个佣人拉车,其费用全部由傅普仁自己承担。当时收缴了一大批大烟,放在他的私宅里,其佣人建议卖点钱充作生活费用,但是傅普仁清正无私,严词拒绝。其佣人经常说,人家当官捞钱回家买地,老爷当官回家卖地。

  后来,傅普仁因为厌恶官场腐败,毅然决然地辞职返乡。

  傅普仁回到村里以后致力于涌泉的教育事业,担任区立涌泉小学的校长,培养了一批才华出众的高材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傅普仁积极响应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出枪出钱,发动成立了武术队,打了大刀、标枪,“习武练兵”,积极抗日。

  傅氏家族中有一位外号叫“傅豁子”的家族成员,他就是傅伯达,曾任庄坞区副区长。早年按照临郯县委的决定打入国民党临沂县泉源区任副区长,坚持地下斗争,发展抗日武装,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由于傅伯达平易近人,非常善于做群众的工作,时间不长就与周边村庄的干部群众打成了一片,打击并孤立了国民党泉源区的区长,随后一举攻破了国民党泉源区政权,事后逮捕并枪毙了区长,成立了我党领导下的泉源区抗日民族政府。区长被枪毙以后,手下的一些人投靠了日伪,并且在泉源区安了据点。为了趁伪军根基未稳拔掉据点,傅伯达率领区中队攻打据点。为了减轻我方的伤亡,首先是对伪军进行喊话劝降。傅伯达便站在附近一家酒店门口喊话,结果被事先埋伏的伪军打中了一枪,送到后方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结果嘴却变成了豁子,自此,“傅豁子”的别号就传开了。建国后,傅伯达曾任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病逝于杭州。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莒南庄氏家园--春秋古镇的前世今生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