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老街老巷

临沂往事:银杏叶落秋风老人去庙存情难枕

时间:2014-6-22 23:47:31  作者:车少远  来源:  查看:4156  评论:0

临沂往事:银杏叶落秋风老人去庙存情难枕

孔庙大成殿

  东西大街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路名称多次变更,现为兰山路东段。路南有王羲之故居,东有州衙署,西段有孔庙、沂州卫,后建天主教堂、教会医院。抗日战争结束后,山东省政府、中共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部均驻在原东西大街上。

  1980年地名普查中,县级临沂市地名办公室根据临沂县晚晴时称兰山县,而县署一度驻在州衙署内,故命名兰山路。上一期古城春秋介绍孔庙时内容简略,不少读者电话要求能够详细一些,经再次采访,本文详述有关孔庙个中变迁以及其附近的西北大汪。

兰山路孔庙(续):尊孔尚儒

  《临沂县志·秩祀》记载:“孔子庙在县治西。旧在东南,宋靖康毁于火。金守臣高召卜迁今地,其后再毁再葺。元末兵燹,故址仅存。明洪武二年,知州罗希孟重修。正统年间,知州贺祯再修,弘治间,知州张凤、吴寅,正德年间知州朱衮再修。嘉靖三十五年,东兖道任希祖见庙庑圮坏,呈请拆经府殿房重建。清乾隆初,知府李希贤、道光十五年知府熊遇泰、光绪九年知府锡恩重加修缮。”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庙毁于大火,金代迁建于此。自明代洪武三年至清末曾先后10次修复。

  孔庙坐北朝南,沿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分前、中、后三进庭院。

  上世纪四十年代,由棂星门进入孔庙至大成门之间的这处小院称一进院。一进院内建有一座石桥,呈拱形状,桥体中间略高,桥两侧辅助设有石栏杆,该石拱桥平地起约2米高,坡缓,过桥走起来不费事。石拱桥两侧外各有一个泮池,呈半圆状,深约1.5米。夏秋季节雨水丰富时泮池内多囤有雨水,冬春干旱时泮池内的水便就地消退渗入地下。

  石拱桥两侧的泮池相通,民国孔庙内办新式学堂时,经常有学童顺着泮池过桥洞来回捉迷藏。

  一进院内东西两侧建有名宦祠、乡贤祠,占地各3间房。1945年临沂城第一次解放时,山东军区司令部驻孔庙办公,此时名宦祠、乡贤祠还存在。

  大成门过廊即一座房屋建筑正中间所开出的门道,门基由青石铺设而成,两侧各设有一扇门,祭孔时高级官员由棂星门经大成门沿着中轴线进入孔庙中间院落,即大成门与北侧大成殿之间的二进院。普通居民由棂星门进入一进院后绕泮池经大成门两侧的偏门进入二进院。

  以前的大成门即现今孔庙大门,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石拱桥等均已被拆除,不复存在,一进院即变成现今孔庙门前的小广场。紧挨着大成门二进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银杏树,东为雄株,粗约10米,西为雌株,因雌株长年结果致该株粗仅有6米左右。两株银杏树足有600年的树龄,雌株结果累累。每到秋天,地上到处落有银杏果,学童们纷纷捡拾银杏果拿回家烤熟了吃,物质匮乏年代,香喷喷的银杏馋得孩子们口水直流。

  1945年以前,夜幕降临,临沂城内外几千只乌鸦黑压压一片全朝着孔庙飞来,落到两株古银杏树上宿,早上天刚蒙蒙亮便四散飞去。

  二进院内除了两株古银杏树外,另植有几十棵柏树,树干笔直。夏天,二进院内浓荫蔽日,一点阳光都照射不进来,民国时期新式学堂内上学的学生们下了课便在二进院内做操、玩游戏。二进院东西两侧各有8间房屋,均铺设有石基,此时8间房屋成为学堂教室。

  因二进院四周建筑下均有石基,致使二进院院落低洼,雨季时,院内因没有排水设施,雨水大量囤积,但是院内地下土层吸水性较强,积水一夜间便能内渗到地下土层中。

  早先,二进院北侧大成殿殿顶全是琉璃瓦。后来,人们在翻修过程中逐渐改用黄瓦,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

  大成殿内所供奉者为孔子及其16位著名的弟子。17尊塑像均为泥塑彩绘,孔子塑像高约3米,其他16尊塑像高约2米,以标识孔子的地位高于其他弟子。

  孔子尊像上悬挂有两块匾额,匾额从右向左分别上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尊像前东西向竖放有一台条几,条几上放着一块牌位,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

  大成殿内17尊人物塑像上下左右均有木框相接,孔子尊像坐北朝南,其尊像面部有一个特点,“孔子七露”,眼、鼻孔、耳朵、嘴,以彰显孔子聪慧过人。孔子尊像东侧为颜回、曾子尊像,坐东朝西;西侧为子思、孟轲尊像,坐西朝东。大成殿内紧挨着东、西山墙各有6位孔门弟子尊像。每年2月、8月祭孔时大成殿才对外开放。

 二进院东、西庑共8间房子,内供奉着历代儒家传人的牌位。现在这些孔门弟子木制牌位不知去向。

  大成殿北为明伦堂,大成殿、明伦堂其间的庭院称为三进院。大成殿两侧各有一扇门,通向三进院,庙、学分治时,这两扇门一直关着。

  庙、学分治时期,棂星门东侧稍朝北设有庠门,庠门刷有紫红色门漆,为双扇门,门上面悬有一竖向匾额,由上而下书“庠门”,匾额上设有简易的门楼子,该门楼子小于棂星门,用以区分庙、学等级。

  进入庠门向北不远处有一座横跨东西而立的牌坊,上书“天衢云路”,该牌坊将庠门里这条巷子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为兰山县学教谕办公处,后院为府学学正办公处。学正后建有学生宿舍,再向后为射圃,即明伦堂东侧。

  明伦堂在明清时为州学,自清雍正时“升州为府”,成为府学,此时的兰山县学附属在府学内。

  顺着庠门里这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可直接到达明伦堂。明伦堂地基高出地面约30厘米,无石阶,其建筑面积小于大成殿,高度也矮于大成殿。明伦堂在民国前主要作为培养士子的学堂。古有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士子大都为各县的读书人,经地方选送到明伦堂继续深造,优秀者进考棚经院试合格后成为秀才。

  明伦堂东西两侧建有斋房,供士子就餐。该堂后建有一处花园,花园占地约3亩,内建有亭子、假山,假山高约4米,站在上面可以放眼远眺外景。庙、学合一后,新式学堂求学的学生们可以在孔庙内一进、二进、三进院内自由活动。庠门原有房舍荒芜,改建为民居,称庠门里。

  明伦堂东北方向原有一处小院,称崇圣祠,内供奉有孔子家族的牌位,等同于孔子家庙。庠门里虽已废弃,但是崇圣祠仍归孔庙所属学校管理。从孔庙后花园到崇圣祠建有一座木制天桥,可以顺着天桥过往孔庙、崇圣祠。上世纪三十年代,崇圣祠成为学校的劳作室,内仍放有木工所需的各类工具和一些木材,学堂老师们带着学生来此上劳动课。

西北大汪塘:“八大汪”之首

  孔庙后花园东、北方向约500米外是一处面积较大的汪塘(亦称洼子湖或洼子地),在城市改造中被填平建成了居民区。民国期间临沂城依然保存有8处大汪,这8处大汪乃取土修建城郭时形成,古人非常重视城内排水,故此城郭垒砌完成后并未将形成的8处大坑填平,号称临沂城八大汪。夏秋季节,阴雨连绵,积水全流到大汪内,汪里水囤积满了,城郭上另有水眼可供排水。

  西北大汪是临沂城8处大汪中最大的一处,汪东、西崖中间处有一条小路,路两侧栽有10多棵垂柳,微风吹动,柳丝飘飘。那时,临沂城没有植物园,很多人来此游玩、纳凉。冬春季节雨水少时,小路才得以裸露出来,路上建有一座东西走向石头垒砌的莲花桥。石桥东南角有一块圆型大石头,石头顶端平滑,人工在上面凿刻有莲花、莲蓬等图案,石桥因此得名莲花桥。临沂城西门旁的西马道、太公巷、庠门里等处居民可以顺着莲花桥到达西北大汪东崖。

  夏秋季节雨水大时,西马道等居民如果要去临沂城北门,大都顺着城墙根一条小土路绕着西北大汪而过。

  莲花桥向东,路北有一处庙宇,叫地藏王庙,庙里供奉的是土地神,该庙宇地处现今富民小区内。至民国年间,地藏王庙改为临沂县博物馆,里面饲养有仙鹤、猴子、兔子等各种动物以及动物标本。博物馆亦负责卫生防疫方面的知识宣传,向百姓宣传诸如天花、牛痘、性病等防疫知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临沂县博物馆毁于战火。博物馆内原有一口铁质、一口铜质大钟和一块太湖石,后被搬进了现今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保存。

  雨季过去,西北大汪的积水退去,附近的居民便在秋分左右在汪崖旁边的泥土地上种上小麦,寒露以后再种上大麦、芥茉,开春后芥茉成片地开出小黄花,格外好看。待到下一个雨季到来之前,居民们便把麦子、芥茉统统收割,此时这个地方又是一片积水的汪塘。

  大汪夏季囤积有大片雨水,水里鱼、虾、蛤喇等很多,经常有居民在汪崖边上钓鱼、捞蛤喇,孩子们在崖边嬉戏,水面上有居民撑起用芦苇编制而成的芦排撒网打渔。每到阴历七月十五鬼节,汪塘水面上漂浮着大量居民放出的各色花灯,敬鬼神。芦排上则安放有大型花灯以供城里人观赏,水边有居民放鞭炮、烧火纸,以此寄托对故人的哀思。

  地藏王庙前同样建有一座庙宇,叫关岳庙。临沂人把它叫做北大寺,与王羲之故居内的普照寺(南大寺)对称起来叫。北大寺敬的是关羽和岳飞,庙很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范筑先在临沂当县长时把北大寺改成进德会,该机构专门负责对百姓进行宣传教育。

  进德会成立后,附设有图书室、阅报室。此外,进德会还设有剧场,经常有话剧和京剧表演。临沂经常有京剧名角一到晚上便汇聚于此,因紧靠西北大汪,京腔神韵顺着汪塘内的水传得很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附近居民的文化生活。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组织南下宣传队由北赴南进行抗日宣传。其中,一支学生文化宣传队曾在进德会内排演文艺节目,“我的家乡在东北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演出后,激起了临沂人的抗日激情。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大寺原址办了一家制药厂,后来拆迁变成了居民区。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