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精神弘扬

淮海战役期间沂蒙解放区的参军动员

时间:2015-1-30 14:26:27  作者:张学强  来源:  查看:4045  评论:0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 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毛泽东这一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为指导, 成功地动员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亿万人民群众。他们积极支援前线、参军参战,为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拟以淮海战役期间沂蒙解放区的参军动员为研究个案,以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 通过对解放区各级党政领导, 主要是区、村基层干部参军动员工作的过程和成效的分析, 说明解放区参军动员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以及在解放区参军工作中领导、宣传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沂蒙解放区是全国著名的解放区之一, 是山东解放区的中心。山东省参议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政府前身)、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在这里成立,115师、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局长期在这里活动,孟良崮战役更使沂蒙威震中外。长期的革命历程中, 沂蒙人民踊跃支前, 积极参军参战,形成了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优良革命传统。涌现出“沂蒙红嫂”、“沂蒙母亲”和“沂蒙六姐妹”等著名女性支前模范,沂蒙青年子弟则踊跃参军参战, 仅1944 年、1945 年和1946年三次大参军运动, 就有62989 人加入人民军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在沂中、沂源老区的个别村庄,参军人数分别高达青壮年的51%43%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济南战役等大城市攻坚战以及淮海战役战略大决战的实施, 对靠近战场的沂蒙解放区的支前工作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兵员补充任务更为艰巨。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略决战。国民党投入的总兵力近80万人, 我军参战部队包括华东、中原野战军及地方武装约60万人。早在战役筹划之初,中央军委就充分估计到了战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毛泽东在1948 928给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陈毅的电报中指出:“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你们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从淮海战役实际兵员消耗来看,我军伤亡共13.6万人, 其中牺牲25954人,歼灭国民党军队55. 5万人。可见,要想打赢这场战役, 必须做好兵员动员和补充工作。

为全力支援淮海战役, 华东局于114正式组建了华东支前委员会, 成员大多抽调于鲁中南区, 以利于就近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华东支前委员会从粮食、人力、供应、交通等四大方面制订了周密的淮海战役支前计划。随后,山东各区、县相继成立了支前机构并制订了支前计划。淮海战役开始后,为及时补充战场兵员, 保持作战部队战斗力, 华东局于19481119决定从山东抽调7个团的地方武装开赴淮海前线, 21日又作出《关于淮海战役兵员补充计划》,提出要从山东动员11万以上的人数补充主力, 共分三期完成, 并对鲁中南、胶东、渤海三个战略区下达了兵员补充具体数目。计划要求从鲁中南区抽调5个基干团和县独立团6121 人, 地方武装7000 人, 招募新兵15000 人。

为了完成华东局分配的兵员补充任务, 中共鲁中南区党委迅即召开建军补兵会议, 部署参军动员工作, 考虑到沂蒙地区历史上参军人数较多,分配给鲁中南二地委即沂蒙解放区的新兵数额为3500人。11 28日,鲁中南二地委发出《关于响应华东局号召, 集中全力更高度的紧张动员起来争取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的指示, 提出“我们当前的工作当立即转入以战争支前为中心”,指示特别强调“要认识目前建设地武及时补充前线的重要意义,提高信心,甚至克服消极应付的错误思想, 掌握目前有利时机进行动员”,全部完成归队及参军的任务。随后, 地委召开各县书记联席会议,向各县部署了扩军任务。由此, 沂蒙解放区的参军动员工作拉开帷幕。

参军动员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通过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使群众自觉自愿地参军入伍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兵员动员工作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方针。沂蒙解放区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长期以来沂蒙人民和共产党、人民军队建立了紧密联系;沂蒙地区的土地改革开展较早且比较彻底翻身农民反蒋、保田、保家的积极性较高这是党坚持以自觉自愿为原则的兵员动员制度的前提。淮海战役兵员补充任务下达后地委反复强调动员参军工作要严格执行群众自觉自愿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禁止发生不择手段的逼兵现象。为圆满完成动员参军任务提出必须在所有干部党员及所有群众中进行广泛深入反复的动员教育进而达到群众的政治自觉。鲁中南区党委也发出指示强调要在充分政治动员和阶级教育的基础上完成参军任务如果一地区发生强迫命令脱离群众则宁可停止重新布置。

既要在短时间完成参军任务又要遵循自觉自愿的动员原则这就决定了动员参军工作中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的重要性。淮海战役开始后地委把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作为参军动员的中心环节明确了对各级干部和群众进行动员的步骤、内容和方式。根据地委的部署沂蒙解放区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坚持由干部、党员到普通群众的自上而下方式。首先对所有干部、党员进行深入的战争动员然后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政治觉悟;对于党员一般先是召开党内活动分子会议进而实现全党动员再由党内扩展到党外。在整个参军动员中各县委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保证把主要精力用于领导支前参军工作。要注意发挥各级党政组织、群众团体包括农、青、妇组织的重要作用。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的内容主要有形势教育、阶级教育和勇气教育三个方面。

() 形势教育。通过介绍淮海战役初战大捷的有利形势和淮海战役的重要意义,帮助群众树立必胜信念, 提高参军热情。解放战争以来,沂蒙解放区战事频繁,参军和支前任务极其繁重。淮海战役开始后,在老区的部分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厌倦情绪。如有人提出,“战争打到几时是个头?”有人则提出,“战争远离,任务可能轻了”,“松一口气休息休息”,甚至还有人提出“还要不要根据地?”“得留人种”的思想,消极对待参军动员工作。在新收复区如新泰、泰宁等县区,群众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天思想。这样,开展形势前途教育,坚定胜利信念显得尤其重要。地委动员参军会议后,各县普遍经过召开支部会议、各群众团体会议、村民大会开展了形势教育。教育学习内容为:1、大众日报1117中央负责人对中国军事形势的评论;2、大众日报1126关于淮海战役初战大捷以及淮海战役重要意义的社论。通过学习教育说明形势:“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超过敌人,而且在数量上也已超过敌人,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就可将国民党从根本上打到了”。教育干部群众“积极克服一切困难,细致的进行组织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有的支部在教育中明确提出了“打到江南,活捉蒋介石”的口号。这就明确了战争的前途,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 阶级教育。通过阐明战争性质, 激发阶级仇恨,提高群众参军的自觉性。在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中,地委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向群众阐明战争的性质是人民战争,“战争是为了全体人民利益,巩固翻身果实,不是为了别人,正是为了自己”,努力造成“胜利人人有份,参军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为提高群众阶级觉悟,普遍采取了回忆、诉苦、算账、对比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群众进行由远及近、有浅及深的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特别是通过忆苦、诉苦教育,激起了群众的阶级仇恨,形成了自觉参军的热潮。如蒙阴城郊区季营庄村干接到参军任务后回村召开村干会议,讨论“安稳日子是怎么来的?”以启发群众阶级觉悟,使群众认识到没有人民军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好日子过的道理。随后召开诉苦大会,苦主张虎诉说国民党军队进攻时地主还乡团反攻倒算,把斗争果实拿回去,把他家女儿绑去,最后花了120万元才赎回。使群众感到没有自卫战争的胜利,就没有自己的利益。其子张广仁当场自愿报名参军,带动全村很快完成了6个人参军任务。新泰县翟镇区红石板村农会开展了“为谁打仗”、“比一比”及参军政策教育,然后开展小组诉苦,在诉苦中发现了参军对象,很快完成了5人。沂南县河南区南镇庄两个青年,一个父亲被害,一个母亲被害,两人在诉苦会上对着头哭,感动了在场群众。两个人表示一定要报仇,自愿报名参军。支部研究参军动员对象后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然后分组动员,顺利完成了参军任务。

 () 勇气教育。运用革命历史和现实中正反实例,教育群众只有勇于斗争才能获得解放。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党之间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战争异常激烈而残酷。针对部分群众害怕参军主要是因为怕上主力,怕上战场的心理,着重进行勇气教育,帮助树立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信念。沂南河南区组织群众讨论“日本鬼是打出去的还是怕出去的,地主是斗倒的还是怕倒的?”问题的讨论,并以河南区在国民党进攻中55个村干被杀害,都是因为动摇、放下武器而被害的事实,说明“只有斗争才有生存”的道理,进一步引导群众克服害怕心理,积极参军,很快完成了143人的参军任务。

在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的基础上,参军动员工作进入确定参军动员对象,动员报名参军的环节。各区、村一般通过支部会议研究——群众团体酝酿——村民大会讨论的群众性公开动员方式,确定了参军动员对象,动员报名参军,完成了动员参军的任务。这个过程一般是经过深入的时事、思想、政策教育,支部党员通过团结积极分子和全体村民共同确定参军动员对象,把确定参军对象的过程变成了对全体群众进行战争宣传、思想教育动员的过程,既完成了参军任务,做到了公平合理,又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如沂东县台胡庄先经过支部学习文件和讨论,提出人人有动员的义务,并确定了参军动员对象必须是家里有劳动力、身体健壮等条件。然后经村农会讨论,在一个新党员的带领下很快完成了3名参军任务;沂东县永太区张家八角汪村先由支部研究,拟定了12名动员参军对象,又在农会、妇女、青年各团体中进行了形势和阶级教育,布置了参军任务,对参军对象进行了分组讨论酝酿,最后在村民大会上公开讨论确定,很快完成了参军任务。葛沟区的葛沟村以同样办法完成了20名新军任务。

经过沂蒙解放区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基层干部的努力, 淮海战役时期沂蒙解放区的参军动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群众阶级觉悟大大提高。淮海战役期间的的参军动员,不仅是一项完成参军任务的扩军运动,同时还是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思想教育运动,广大干部、群众在这次动员运动中进一步明确了战争形势和前途以及战争性质和目的,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增强了参军支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各级干部特别是区、村基层干部普遍经过学习和锻炼,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沂源县8个区5623个党员中,参加过各分区召集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的就有3335个党员,占党员总数的 51%,而每个村支部都开过一次或几次支部党员大会。干部在接受动员教育后,大部分都订出了自己的工作计划。沂源县委经过动员后,工作、学习、生活等较动员前大为紧张,并且与县府开展竞赛,对全县各级干部产生极大影响。青龙区一个区干部为开展动员参军工作,一个晚上跑了六个村庄;历山寺区召开村干会议,会上有三十多个村干表示服从调动。在动员会议学习和动员工作实践中,干部学会了从动员、教育积极分子再到一般群众的工作方法,坚持将教育动员工作贯彻到村,工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超额、按时完成了参军任务。截至1949110淮海战役结束,沂蒙解放区完成动员参军和动员逃亡士兵归队人数总共9033人,升级补充到主力部队的3768人,超过了区党委布置的3500人。另外还极大地充实了地方武装及地方党政机关。

淮海战役时期的参军动员绝大多数区、村经过了较为充分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并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完成了参军动员任务。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区、村基层干部自身素质、理论政策水平低工作方法不当加上部分群众思想落后在参军动员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违反政策的问题个别地区问题甚至非常严重。

(一)违背自觉自愿原则。个别区、村干部不愿做耐心的思想教育和说服工作,认为其他工作可以自觉自愿,走群众路线,唯独参军不能靠自觉自愿。沂东县的双泉区、新泰县的东都区分区书记都曾提出动员与命令结合起来的意见。蒙山县的一个区委书记说,“光群众路线能动员出新军来吗?不大行,得动员与命令结合起来”。这样就导致强制动员参军现象。具体又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打着群众路线旗号,实行所谓“民主评定”方法,让群众推选。华东局曾经指示,对于具备参军条件而又拒绝参军的个人可以由群众民主评议。但个别地区由于群众未经过深入教育动员,没有参军积极性,便普遍地推行“民主评定”的方法,导致这些地区把一些落后分子评为参军人选。特别是在新区,把干过汉奸、还乡团、伪政府自卫队员选为参军对象,让其“戴罪立功”,形成群众性的强制动员,把光荣的参军运动变成了惩罚落后分子的方式。另一种是由支部和村干强制动员。他们抱着完成任务了事的观点,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吊、打、冻、绑、抬”,形成强制命令。统计显示,被动员参军和归队的9033人中,逃亡人数就达到438人;更严重的是在动员过程中,各地出现自杀、自伤现象72起(不包括泰宁县),其中上吊自杀3人、喝药自杀1人,自伤砍掉脚趾手指者68人。这都是由于违背自觉自愿原则的强制动员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违背精兵建军原则。动员参军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巩固而强大的人民武装,夺取人民战争的胜利,这就需要将身体健康、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的青年动员到军队来,遵循精兵建军的原则。但部分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违背了这一原则。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部分区、村干部缺乏责任感,抱着应付态度,动员了部分老弱病残人员参军。地委总结时指出,“这次动员仔细检查有不少是老的老小的小且有不少的直接不能当兵或从事劳作者。如沂中县的新兵中有一个是完全傻子,一个瘸子。东里区动员了两个儿童。高平区王庄完成的八个中三个小孩(村里动员是到县里当儿童团),一个弯腰,一个四十五岁的,一个五十一岁的,两个妇女识字班,(动员的是出来做妇女工作),无一及格者。村里说您去挡一挡,不行的时候再来。”统计资料显示,被动员参军和归队的9033人中,年龄不够的小孩有117个,后被退回或调往其他部门。二是由于部分地区推行“民主评定”办法推选参军人员,大批落后分子加入部队。仅据194812月的统计,新泰县1078人中,干过伪自卫队员的就有339人,伪保队长以上者18人;蒙山县753人中,干过伪自卫队员的119人,伪保队长以上者51人。三是部分地区存在“只动员群众,不动员党员”的错误做法,导致党员参军数量少。“不论在新收复区还是老区,党员只占很少的数量,最少者尚不到百分之一,最多者也不超过百分之五”。这就对部队的巩固造成困难。

(三)违背节俭原则。和以往相比,此次参军动员中注意了节俭原则,平均动员一个人参军“一般的不超过25斤粮食”,但在部分地区仍有浪费现象。“沂中胡山区北杜庄五个人化十二万元。东里区某庄动员一个小孩参军,吃了一顿好饭,哄到区里花了三万多元”,这还主要是吃饭、安抚家属、做新衣服等的花费。有些地方为完成任务,雇人参军,花费就大得多。“新泰羊流区南洋流以一千五百斤粮食雇了一个。蒙山县胡杨庄完成三人,其中雇的二人,每个花费四十万元”。沂源县青龙区的东聚庄完成了两个参军任务,“一个化一百八十万元,一个化一百一十万元”。也有个别地方村干部搞参军动员评功,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当时,山东解放区使用北海币,194810月份以后大米价格稳定在每斤900,小米为每斤400元。照此计算,雇佣一个人参军,最高花费180万元就折合2000斤大米,少的四十万元也折合到440多斤,大大超过平均花费25斤粮食。

对于部分地区动员过程中出现的违反政策现象,地委和各县委一经发现便进行了及时纠正。制止了特别严重的强制参军现象,但“对于动员中一般性的强迫命令、方式生硬等现象尚不能作出正确的估计”,这说明仍然有一些没有被发现和处理;对发现的不合格的参军人员予以退回,对于突出的浪费现象也进行了检查和纠正。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影响,保证了参军动员工作的顺利完成。

总体说来,淮海战役期间沂蒙解放区的参军动员,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扩军运动,而且是一次广泛的思想教育运动,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区、村基层干部个人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存在差异,加之在部分群众中客观上也存在着消极和落后的一面,这就使得在整个参军动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既要充分肯定成绩,又要勇于发现不足,正视历史, 求实存真。这就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