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历史文化

含有地名的沂蒙歌谣

时间:2015-1-30 14:45:00  作者:邵明武  来源:  查看:4789  评论:0

流传于沂蒙山区的民间歌谣不计其数,其中很多民谣与地名有关。这些民谣说的多是本地的事儿。因其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很受人民群众喜爱,以至于在民间口耳相传,经久不衰。今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关于山东省的地理位置,民谣说:“山东山西不见面,隔着直隶一条线。”这里的“直隶”是清朝的省份,即今河北省。讲到清代山东省所辖州县,人们便说“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当时,山东省辖三个道:济东泰武临道(辖济南、东昌、泰安、武定等四府及临清州)、登莱青道(辖登州、莱州、青州等三府)、兖沂曹济道(辖兖州、沂州、曹州三府及济宁州)。据此,人们将山东所辖的府编成歌谣“山东省,有十府:登莱青,兖沂曹,济东泰武。”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本应将“济东泰武”放在前面,但是为了适应民歌体的需要,便将“济东泰武”灵活地放在歌谣的最后,这既与三个道名相吻合,又合辙押韵。

关于莒州的四大名镇,民谣说:“北有招贤石埠子,南有大店十字路。”莒州有招贤、石埠子、大店和十字路四大名镇。如今,招贤仍为莒县的大镇,位于206国道上,是莒县至青岛的必经之地。石埠子镇今属潍坊安丘市。大店和十字路两镇今属莒南县。大店镇是中国有名的大地主家族庄家的家园。十字路镇今为莒南县县城。

关于莒县的名门望族,民谣说:“大店庄,北杏王,岳家春生小梨行,不赶管家小窑上。”讲的是明清以迄民国莒州(莒县)的四大家族。其字面上的意思是:在莒县,就富有以及家学兴旺程度来说,无论大店镇的庄家,北杏村(著名烈士王尽美的家乡,今属诸城市枳沟镇)的王家,还是岳家春生(在今莒县招贤镇)和小柳行(歌谣中的“小梨行”,其真实村名叫“岳家小柳行”,今属五莲县)两村的岳家,都不如小窑村(在今五莲县于里镇)的管家。民谣看似贬低庄、王、岳三家夸赞管家,实则同时夸赞四家。民谣把“小柳行”说成“小梨行”,是为了合辙押韵。

    关于交通的民谣有“出来沂水往北看,七里铺子桃花涧(店),高桥沭水和马站。”讲的是沂水县城以北青沂古道沿线的村镇。“南麻鲁村钓鱼台,要看景致燕子崖”(崖,山东方言读yái),则是针对沂源县旅游的民谣。劝说人们到燕崖去看景致——那里有根据民间文学“牛郎织女传说”而修建的牛郎织女风景区。

    夸赞某一地区富裕的民谣也很多。如沂南县有首民谣:“金明生,银寨里,不孬不好是圈里。”其中的“寨里”指南寨、北寨。南寨、北寨、明生、圈里四村隶属沂南县界湖街道办事处,地处东汶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和周围村庄相比,富庶程度要高得多。歌谣明确地告诉人们,四个村都富,但富裕程度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再如临沭县有首民谣:“金朱崔,银马庄,玉璧珠联腾马庄。”朱崔、银马庄和腾马庄,隶属临沭县白旄镇。朱崔分为西朱崔、中朱崔、东朱崔,在白旄镇驻地西白旄村的西北,沭河岸边,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土地肥沃。杞柳栽培及柳编业是村民的传统家庭副业。板栗为临沭县重点产地之一。银马庄在西白旄村西4.5公里,沭河东岸。地处河淤小平原,土沃水美,物产丰富。腾马庄在西白旄村西2.5公里,其富裕程度和朱崔、银马庄不相上下。村名“银马庄”原封不动地用在歌谣中,“银”字是双关语,既是村名用字,在句中又具有形容词的作用。歌谣中的“玉璧珠联”是“珠联璧合”的意思。由此可见,这首民谣讲的是几个村庄同样富裕。

沂南县马牧池乡流传着“常山庄的柿子,西寺堡的梨,走南闯北赶四集”的歌谣,讲的是常山庄盛产柿子,西寺堡村盛产车头梨。值得一提的是,西寺堡车头梨是梨子家族中的稀有品种,外观浅棕色,皮薄,个头偏小,每只重5080克不等,果肉乳白色,细腻无渣,脆嫩多汁,含糖量高,含有多种矿物质、氨基酸和维生素,深受消费者喜爱。除在本省销售外,还销往江苏、安徽、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等地。

在沂蒙山区,有很多揭示姓氏和居住地相互关系的歌谣,如“蒙阴县,公一半”,夸张地讲述蒙阴县公姓人家之多。又如“沂水西南乡,无刘不成庄”,说的是在过去的沂水县西南乡,即今天的沂水西南乡、沂南县沂河以西的大部地区以及蒙阴县的垛庄镇,村村都有刘姓人家。

    一个地名,人民群众能创作出很多民谣,如沂南县大庄镇杨家坡村。该村地处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村址西部有一个坡度大且路径长的陡坡,所以该村又叫“大坡”。经过多次整修,如今街面已大为平缓。东面的邻村李家坡,同样位于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但与杨家坡村恰恰相反,地势东高西低,村址前面有一个坡度小、路径长的斜坡,所以该村又叫“小坡”。相比之下,杨家坡村小于李家坡村,于是,就出现了“大坡不大,小坡不小”的歌谣。杨家坡村是个古老的集市,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的《建置·市集》记载:“坡里集:距城一百里。……左泉集:距城九十里。”志文里的“坡里”就是如今的杨家坡,农历三八逢集。左泉村,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的《建置·里社》记载:正南乡设有十八个社,其中之一是左泉社。左泉村农历一六逢集。因为是里社的所在地,且地处汤河河道呈U形的西边,所以,每年三月初三上巳节该村逢庙会。按照集市排序,凡是农历三、八,都应是杨家坡逢集,但是三月初三这一天,杨家坡村却不能逢集,要心甘情愿地把集市拱手送给左泉,左泉的集市也被堂而皇之地称为“庙会”。这是“一夺”。每年腊月二十八,所有的集市都逢集,正所谓“二十八,天下集”,“二十八集不留货”。于是,河阳、葛沟等村这一天也逢集,赶杨家坡集的人相对就少了。这是又“一夺”。鉴于这种情况,民谣“坡里集,好命薄,一年夺两夺”应运而生。杨家坡村逢集,周围村庄及外地人为了到集市上做买卖,便迁至该村居住,成为该村村民。该村的姓氏由此渐渐增多,最多时达到23姓(如徐、杨、苏、卢、韩、曹、郭、张、王、李、赵、左、邵、陈、傅、高、刘、朱等)。于是,就产生了“杨家坡,杂姓多。徐杨两家先为首,后续苏卢韩曹郭”的歌谣。杨家坡地处南北狭长的汤河冲积平原上,南北诸村赶集的人多,尤以从南面的管泉村方向来的人为多,于是人们又创作出“坡里集,管泉赶,管泉不赶断了眼”的民谣。又因为在旧社会杨家坡集市上曾经出现过欺行霸市的人,导致外地人不敢前去赶集经商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能过九江口,不从杨坡走”的民谣。

    在沂南县的沂河两岸,大家在谈论人们的脾气时,总会说出“大庄石门儿,各人有各人的脾气儿”或者说成“大庄石门儿,一个人一个脾气儿”这样的歌谣。大庄、石门,是村名。当称赞大庄村的姑娘长得漂亮或是夸奖石门村的青年俊俏时,人们会随口说出“大庄的闺女上相的,石门的青年好样的。”“上相”是方言词,意为“面容俊俏”。

    过去,交通条件不好,韭菜、大葱等蔬菜容易腐烂,因而经商者忌讳贩卖韭菜和大葱。人们将其概括为“南京到北京,不贩韭菜葱”或者“南京到北京,神仙不敢贩葱”的民谣。

当说到某人可能另有所图时,人们便会说“十八的大姐下扬州,不图看灯图风流”之类的民谣。

从实际情况看,上述地名歌谣流传地域的大小与该地名的知名度成正比。

 

(作者单位:沂南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