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沂蒙文学

大型纪录片《永恒的记忆》分集内容简介

时间:2016-7-5 10:49:42  作者:未知  来源:  查看:5647  评论:0

第一集  沂蒙第一党支部

1926年秋冬时节,分别在上海和淄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青年李清漪、王敬斋回到了故乡沂蒙山。他们发展党员,开展基层组织工作,把革命圣火烧向了沂蒙大地。次年4月,在沂水城一家古老的当铺内,中共沂水党支部宣告成立。这是沂蒙山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她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火种在沂蒙山区开始生根发芽,开始为沂蒙山区的悠久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第二集 蒙山高,记忆长

从东北抗联战士,到沂蒙土八路。从抗日英雄,到特等残废军人。他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抗日事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党。他被称作是最有血性的中国人。他是革命的大功臣,却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农村生活,并至死都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叫王保胜,一个刻在蒙山之巅无法抹掉的永恒记忆。

 

第三集 她是大山,她是海

她没有名字,直到入党那天,从事地下工作的丈夫岳洪春才为她取名叫了赵传春。意即传承丈夫的革命理想,把温暖的春天洒向人间。从此,她把全部身心扑到了党的地下工作中。她经历了数不尽的危险,遭遇了难以细说的磨难,甚至为救八路军伤员舍弃亲生儿子。她用大山般的性格谱写人生壮歌。她用大海一样的胸怀面对丈夫的伤害。她以生命的鲜红底色,绘就了一个沂蒙女人的光辉传奇。

 

第四集 致敬西墙峪

这里是电影《斗牛》的取材地,这里是戏剧《铜墙峪》的发生地。西墙峪,一个极为普通的村庄名字。她地处群山之中,环境幽深闭塞,但在抗日战争中,这个仅有二百多口人的村庄,家家有党员,户户是堡垒,人人作掩护。为救助八路军伤病员,隐藏抗日物资,保护红色奶牛,谱写了一曲曲生动感人,铭刻青史的奉献之歌。

 

第五集 小八路,活电台

高廷光,一个活到今天仍然健朗的革命老人。他全家老少都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八岁即为地下党站岗放哨,十岁参加八路军,并开始地下情报传递工作。他以超人的胆识,过人的智慧,穿行于敌营与我军之间,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次重要任务。他被肖华将军称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活电台。

 

第六集 红色货郎

他曾是一个走四乡串户的货郎,他曾是一个走南闯北的商人。他为寻求民族解放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中创办了沂蒙山区第一家供销合作社,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他走上领导岗位,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离休后回归田园,不顾体弱多病,义务封山造林,自费修筑水渠,造福家乡百姓。他是沂蒙山人,他叫靳玉翰。

 

第七集 宅科的天空

一对大字不识的夫妻,两间低矮简陋的草房。沂蒙山区宅科村,大山中的李德张志桂,用真情养育八路军的孩子,用大爱照顾抗日将士的妻子。宁可饿死亲生女儿,也不让革命后代受苦。情愿自己吃康咽菜,也要保障伤病员的营养。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片忠诚、善良而又温暖的天空。

 

第八集 王恩涛,王恩涛

她是女人,却起了一个男人的名字。她大字不识一个,却懂得爱国抗日。她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妇救会。碾军粮,做军鞋,发动参军,她雷厉风行;杀恶妇,斗汉奸,解放妇女,她一马当先。她就是叱咤风云的王恩涛,一个表面冷酷,内心却充满善良和正义的沂蒙女人。

 

第九集  那座山崮,那个人

一座伟峨的山崮,因他而叫红石崮。一个古老的村庄,因他而称红石崖。他叫武善桐,1942113,为了掩护村民和地下党员、八路军伤员,引敌上山,扯敌跳崖,同归于尽。他的壮举,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无畏与智慧,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勇敢。这种精神将为历史永远铭记。

 

第十集 寻找回来的英灵

一场没有成功的革命暴动,迫使领导者背井离乡。他叫江海亭,告别娇妻幼子后再无音讯。几十年,妻儿苦苦寻找而不得,却被无端定为反革命家属连遭迫害。岂不知他去南方参加了新四军,并在一次侦察敌情时壮烈牺牲。如此的阴差阳错70年后得到纠正,失落的英灵半个多世纪才得以找回。但是他的孙子说:这一切都是我们对党的另一种牺牲与奉献!
大型纪录片《永恒的记忆》分集内容简介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