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网 沂蒙精神网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WAP手机版)
首页 > 沂蒙精神 > 理论研究

从沂蒙精神的创造者分析其内涵问题

作者:王春华 于联凯  来源:  查看:3383


 

 

什么是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这是沂蒙精神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沂蒙精神的昨天、今天或明天,首要的是弄清它的内涵。本文拟从沂蒙精神的创造者的理想、愿景、个人素质、现实要求等方面探讨沂蒙精神内涵问题。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沂蒙精神的创造者

沂蒙精神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由广大革命干部和千百万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带有地域特色的革命精神。

沂蒙精神产生和创建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先考察战争时期沂蒙精神的创造情况,再考察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沂蒙精神的发展情况。

即使在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的创造者离我们也并不遥远,我们许多同志的祖辈、父辈,甚至是兄辈中的少数人都曾参加了沂蒙精神的创造活动。以下列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说明。

1,王XX1906——2005),男,山东沂南县人,曾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文革”开始还在这一岗位上。1941年大青山战役中曾帮助后来到中央工作的一位领导同志脱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多次带领群众参加支前活动,本人亦曾当过八路军、新四军的情报员、侦查员。其子女也参加过一些支前工作。其亲戚有两个儿子(年皆20岁以内),在大青山战役前夕参加八路军的队伍,不料想刚参加革命队伍几天,就遇到了战争,一个在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来埋葬在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其父母享受烈属待遇);另一个实际上也在战争中牺牲了,但却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承认,至今不知尸骨埋葬在何方。像王XX这样的同志,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但实际上是参加了沂蒙精神的创造活动。

2,于XX1919——1974),男,山东莒县人,其五世祖为清乾隆癸卯科举人,以后数代皆学习和传播儒学。他在幼时曾学习儒学,后去临沂读初中,接受了我党关于中国革命的思想,1938年日寇入侵临沂后辍学,不久即参加了八路军驻莒部队,参加了抗日宣传,锄奸和若干次战斗。1941年因病回乡。同时参加村中的抗日工作,后又参加了滨海军分区敌工处工作,亦曾参加拥军支前等活动,解放前后参加了“整沂导沭”工作。其弟自幼学习儒学,后入莒县中学(1924年创办)学习,接受党的革命思想。1946年参加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沂蒙地区开展民兵工作,后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分别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他经历了解放战争风雨的洗礼,参加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伟大斗争。

3,庄XX1919——2002),男,山东莒南人,出身于世代儒学家庭,1939年大学毕业后参加了新四军,经受了“皖南事变”等激烈的战争风雨的洗礼。1946年随新四军军部北撤山东。1946——1949年期间曾在沂蒙地区带领部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较量。其子1947年时16岁,就参加了村中的支前队伍,主要是运送子弹、手榴弹等军用物资,有时日行百里,有时吃不上饭,有时与敌军相距很近,有一年过春节,还在外面,但不管多么艰难,但都完成了任务。

4,杨XX1885——1968),女,山东蒙阴县人,因其丈夫姓彭,故都称其为“彭大娘”。19381月日寇侵入她的家乡,人们纷纷避难,她主动帮助群众躲避日寇的追杀,并乘机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1938年秋,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妇救会会长。此后,她的家就成为八路军干部的接待站,她想方设法让他们住好、吃好。19409月,有一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在她家乡的山洞里躲避,她得知后,就安排人天天给这位战士送饭,直到他痊愈归队。有一次,她发现有一位牺牲的战士,未及掩埋,她就组织人把他掩埋好。有一位抗日干部病倒了,吃饭困难,她就把这位干部接到家中,并杀了唯一的母鸡,熬成鸡汤,亲自喂这位干部,感动得他热泪盈眶。她牺牲休息时间,带领妇女、儿童赶制军鞋。有一次,敌人来扫荡,她转移时,只带了做好的军鞋,自己的物资,什么也未带。在她的教育和影响下,她的四个儿子都参加了革命。抗大一分校的师生曾写了“抗日女英雄,模范的彭大娘”一首歌,来歌颂她。应该说,上述这些人参加了创造沂蒙精神的伟大活动,或直接说他们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之一。

实际上,像例1和例4这样的农村党员干部及其家庭在沂蒙地区是相当多的。像例2和例3这样的出身于世代儒学家庭而转到革命方面的革命者也有相当多的数量。如果仔细考察,这两种类型的有关情况,对于把握沂蒙精神的内涵是大有帮助的。

但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并不仅仅限于这两种类型。另外,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党派遣到沂蒙地区开展工作的革命干部。早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即已经在沂蒙地区传播,后来又陆续建立了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开展了若干工作,包括武装斗争。抗日战争开始后,1938115日,中共中央指示山东省委,抗日工作的“中心应放在鲁中区”,并“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地为重心。”也就是要建立沂蒙抗日根据地。19385月又指派张经武同志来山东,随后又派郭洪涛带领50余名干部来山东工作。19389月底,中央又派遣200余名干部,在山东省委负责人带领下,10月到达鲁北地区,11月到达沂蒙地区。后来,还有山东各抗日干部学校培养的一批外籍干部陆续分派到沂蒙地区工作。这些外籍干部,一般都经过党的培训,有一定的革命理论水平,其中有部分是中共党员,其他的人也对中共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多了解。他们在沂蒙地区的革命斗争中,起着骨干带头作用,他们对沂蒙精神的产生、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沂蒙精神的创造者。还有一种类型,他们生活于沂蒙农村之中,长期从事生产劳动,本人年轻时读过儒家经典,对儒学有一定修养,对儒家的仁爱学说有较多了解。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他们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烧、杀、掳、掠,积极拥护党的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参加或配合抗日民主政府,做了许多工作,但他们不像前面所说的第二种类型,没有直接加入中共领导的革命队伍,更不可能加入共产党的组织,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的洗礼,但他们在思想上是拥护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这部分人实际上也是沂蒙精神创造的参与者。

以上,我们把沂蒙精神的创造者归纳为四种类型: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党员干部及拥护我党参加党领导的各项工作的群众;出生于世代传习儒学的家庭,本人幼年亦学习儒学,而后来接受了党的革命思想,参加了革命队伍,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后来在沂蒙地区从事某种工作;学习和接受党的纲领、章程,有一定理论水平和革命经验,因受党的派遣来沂蒙工作的革命干部;长期生活于沂蒙地区,本人属于劳动者的行列,但学习过儒学,有爱国思想,痛恨日寇的侵略,拥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群众。这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即沂蒙精神初创时期的创造者。在他们之中,也曾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例如“红嫂”“沂蒙六姐妹”等,这些英雄人物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他(她)们为创建沂蒙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或者说他(她)们身上,直接体现了沂蒙精神的某些内涵,这一点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历史毕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在肯定英模人物贡献的同时,不能否定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上面仅列举了一些一般群众的代表,他们或者赶不上英模人物的贡献,但更能体现出一般群众与沂蒙精神的关系,或者说更能体现出沂蒙精神所具有的群体性特点。由于历史是发展的,沂蒙精神也像一切事物一样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其创造者的队伍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加新的成员,因此上面列举的四种类型包括不了后来新的创造者。

沂蒙精神的新的创造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解放前夕和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沂蒙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治山治水重新安排山河的斗争,这场斗争的主力,就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之一。另一种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地区涌现出一大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敢于博弈的弄潮儿,他们继承了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又能在新的形势下把沂蒙精神推向新的境界。由于这两种类型的创造者的努力,使沂蒙精神具有了与时俱进、开放创新的特点。如果上述分析正确,我们即可以据之分析沂蒙精神的内涵。

二、对沂蒙精神内涵的分析

人类思想发展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主义,其基本内涵的性质虽然从根本来讲是由于它所处的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发展状况决定的;但其基本内涵的内容与创造这种内涵的人们的理想、愿景,个人的经历及现实要求等密切相关。沂蒙精神作为一种有地域特征的革命精神也应该是这样。

(一)美好理想是沂蒙精神的红线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民族,如孔子曾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在我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最高纲领,成为我党近百年来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的革命干部、群众也都具有自己的美好理想。当然,沂蒙精神的创造者也不例外。

          首先,我们来分析例1、例4,即上面所说的第一种类型的创造者的有关情况。这一类型的创造者本来是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所不同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沂蒙,而当时的沂蒙已经传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他们本人(指王XX,XX)已经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因而已经与旧时代的农民有了本质的区别,虽然旧时代农民的保守、狭隘、短见、自私,或者有时仍有所表现,但那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主流。因而他们有所向往的,就是尽快赶走日本鬼子,消灭汉奸二鬼子,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过上环境安定、吃穿不愁的新生活。

          其次,我们来分析第二类型,即例2、例3一类的创造者。这部分人出身于世代儒学的家庭,在当时又受过初中至大学的教育,对中国的发展趋势及世界大势有所了解。其中部分人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所以他们对日本的侵略是坚决反对的,在赶走日本侵略势力这一点上,他们是毫不犹豫的。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贪污腐化,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他们深恶痛绝,坚决反对,并嗤之以鼻。他们希望尽快建立一个新中国,到和平安定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第三种类型,即受中央和上级党委派遣来沂蒙工作的外籍干部(包括军人)。来沂蒙工作后,他们首先面临的是环境的生疏,因此,他们希望尽快熟悉和把我基本情况,尽快开展工作。在环境熟悉后,他们会按照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部署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为建立一个新中国而努力,同时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打下基础。

第四种类型,即通过近代各种形式的儒学教育而获取一定知识的农民。这些人是农民群众的上层,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烧、杀、掳、掠是切齿痛恨的,因为日本鬼子的侵略使他们中大多数的家产殆尽。他们对国民党的苛捐杂税亦十分反感,他们希望尽快赶走日本鬼子,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一个新社会,以发展生产,发财致富。所以,他们对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是积极拥护的。

沂蒙精神的新的创造者也都有着美好的理想。那些从事治山治水的建设者们,他们想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安排祖国的山河,消除自然灾害,把新中国建设成一个美丽富强的国家,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安康的生活。那些敢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的创造者就是想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改变临沂落后的面貌,进而把伟大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强国。

因此,无论哪种类型的创建者都有着自己美好的理想,这样应该说,就形成了沂蒙精神内涵的第一个要素,这就是美好理想。这种理想是沂蒙精神的一条红线。当然,无论各类型创造者的具体理想是什么,但都是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基本理想的。都是与党的思想战略目标一致的。

(二)爱是沂蒙精神的支点

首先是第三种类型的创造者,即受中央和上级党委派遣来沂蒙工作的的革命干部,其中也包括派驻沂蒙的革命军人、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卫生工作者等等,他们远离家乡,抛妻舍子,为了实现党在一定时期(如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的战略任务来到沂蒙地区,他们与这里的穷苦老百姓同吃同住,打成一片,表现了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和精神。

有些外籍干部(军人及其他行业的工作者)在与敌人的激烈斗争中,为了完成党的任务,贡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把热血洒到沂蒙大地上。例如,仅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的巨大联碑上即镌刻着61813名烈士的英名,其中团级以上的干部有365名。另外,各县区烈士陵园还埋葬着一大批烈士。当然,这些烈士不完全是外籍革命者,但外籍革命者无疑占有相当大的数量。他们的爱国爱党爱民的高尚精神,将永远激烈着沂蒙人民前进。

其次是第一种类型的创造者,他们祖祖辈辈在沂蒙大地上繁衍生息,热爱生养他们的故乡父老和土地、山水,因而也就热爱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伟大祖国。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沂蒙地区传播;不久党的若干基层组织又相继诞生;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党中央多次派遣党的干部到沂蒙地区开展工作。193812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正式成立;19393月下旬,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到达沂水县王庄。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又来到沂蒙地区,这一系列变化,使属于第一类型的广大群众接触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的指战员,他们亲眼看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看到了党和人民军队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特别是当他们看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断取得伟大胜利时,更感受到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伟大与光荣。因而产生了由衷地热爱与敬重。因而可以说,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军,是这一类型创造者的思想主旨。

第三,第二类型的创造者本来就是一批革命的知识分子,当然他们可以成为干部,成为军人,由于他们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受到儒家爱国主义和儒家重民爱民思想的影响,当祖国遭受日寇侵略,人民受到日寇铁蹄的蹂躏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他们自然而然爆发出来的一种情怀,同时他们比之第一类型的创造者实际上会更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历史功绩;更多地了解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功绩,因为他们也曾经是革命部队中的一员;因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对他们而言同样是一种自然之情。

第四种类型的创造者是农民中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是通过旧式教育获得的文化知识,但这些文化知识又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认识新的时代,他们与第一类型的创造者一样,亲自看到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巨大功绩,感受到了党和人民对老百姓的热爱、关怀与帮助,因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也成为他们的共识。

对于治山治水,改造自然的建设者而言,爱党爱国是他们的基本信念,他们从事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党领导下的一场爱国运动。他们对于人民解放军在建立新中国中的作用是耳熟能详的,特别是解放军战士参加治山治水的不怕艰苦的事实,更使他们佩服。对于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勇敢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博弈的建设者,他们绝大多数比较年轻,是自幼即受到“五爱”教育的一代,而且由于他们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更加深了爱党爱国的感情。

因此,爱党、爱国、爱军、爱民就成为沂蒙精神内涵的又一重要因素,而且是沂蒙精神的支点。正是这种“爱”,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总体特征。在强调群众路线的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党群、干群、军民之间互爱互信的因素,以饱满的热情做好群众工作。

()艰苦奋斗和勇于奉献是沂蒙精神内涵的重要因素

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种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弘扬,成为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之一。

1.关于艰苦奋斗

1)沂蒙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从客观方面讲,沂蒙地区在解放之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是全国的后进地区之一。

因而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观念方面,都比较贫乏,广大农民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到这一地区开展工作的革命者也是经常以草根树皮充饥,加上交通闭塞、文化落后,自然灾害频仍,所以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一项必须坚持的工作。因而在沂蒙精神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中,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内涵的基本因素之一。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在前面所列举的沂蒙精神创造者的几种类型,其实主要就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沂蒙本地的受到革命影响的农民,这些农民在当时的环境下都是比较穷困的,有些则十分贫困,因而艰苦奋斗的作风几乎成为了他们的本能,另一部分是受党派遣来沂蒙工作的革命干部(包括军人)。这些干部或原籍在本或在外地,由于他们都受到党的艰苦奋斗的教育,平常有这方面的素养,所以他们来到环境艰苦的沂蒙地区后,发扬和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2)“整沂导沭”工程的完成是建设者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果

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在解放前后参加“整沂导沭”工作的建设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发扬。沂河、沭河皆是发源和主要流经我省而从江苏入海的河流,二河皆属淮河水系。由于黄河决口侵泗夺淮,打乱了黄河水系,造成苏北、鲁南发生水灾。根据“治泗必先治沂,治沂必先导沭”的思路,“整沂导沭”作为治淮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沂蒙地区的重要任务。自194810月开始对导沭工程进行了测量,经两个月完成。为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可靠资料。1949年初,“整沂导沭”工程正式开工,经四年零七个月时间,最终完成。共完成10期“导沭”三期“整沂”,从此之后,消除了鲁南、苏北的水患。

“整沂导沭”的过程是沂蒙人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过程。首先是施工条件差。当时科技落后,缺少机械设备和防护措施,主要靠人工操作,有时必须站在冰冷的雪水中施工。参加施工的建设者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沉重的代价,用汗水乃至热血谱写了胜利的凯歌。其次,建设者们吃住条件差。严寒酷暑,他们只能居住在半阴半阳的地屋子中。夏天闷潮湿热,蚊虫肆虐,冬天冷如冰窖,寒风刺骨。有时候,吃饭都成了问题。1952年冬,连续几天大雪,车辆不通,几万名工人的伙食中断,最后,就连每天一顿饭都难以供应。工地只好组织几千人步行150余里,到江苏粮站去背粮。有些人冻饿交加,就累倒在路旁。第三是工程难度大。当时在沂沭河下游要挖一条14公里的运河,这条运河不但必须穿过马陵山,而且必须打通一条2200余米的隧道,由于地质状况十分复杂,设计和施工都非常困难,但建设者们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硬是依靠手握钢钎和铁锤,打通了隧道,完成了任务。总之,参加这项工程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沂蒙精神增添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内涵因素。

3)莒南县厉家寨的建设者们是创造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

厉家寨是地处鲁东南的莒南县的一个小山村。在全国解放前夕,这里是典型的穷山恶水,人穷地薄,全村6500亩土地,很少是平稳的土地,河沟纵横,把土地分割得支离破碎,“瓢一块,碗一块”,有的一亩地要分成十几块,甚至几十块。土层很薄,既不抗旱,也不抗涝,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亩产量很低。农业合作化后,党支部带领全体劳动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两年中削平山头10个,凿通了山岭三道,修成小塘坝11座,闸山沟2000余道,又把原来的1000多快碎地建成118块高标准的水平梯田。通过这些工作控制了水土流失,使亩产量显著提高,由原来的不到50公斤,达到了274公斤,超过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淮河以北亩产250公斤的要求。

厉家寨的工作受到了县市省委乃至党中央的重视,毛主席在看到有关材料后,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示。这一批示肯定了厉家寨是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典范。此后厉家寨成为全国农业方面学习的榜样。

此外,沂蒙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后共十年时间,在全区进行“千库万塘”工程,修建大型水库11座,中型29座,小型水库一千多座。这些水利设施减轻了水旱涝灾,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工程的修建过程,也是广大建设者们大力弘扬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和自力更生精神的过程。

4)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博弈的成功者是依靠艰苦奋斗,才实现自己理想的。

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博弈的创造者也是依靠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才站稳了脚跟,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一部分人原来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经济条件也比较差。有的本来是穷苦的农民,靠种地为生,才积累了一点点财富,有些则是下岗工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有的是穷山村的负责人,村集体几乎没有什么资产;最好的也不过是乡镇中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所以后来发展起来,取得巨大成功,成为新时期的一面旗帜。主要是靠两条,一条是紧紧依靠党的好政策;另一条就是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第二条,他们是不可能取得这些事业的成功。

综上所述,可以说,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和自力更生精神是沂蒙地区老、新两代革命者、建设者(沂蒙精神的创立者)取得事业成功的法宝。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固有素质,因此,可以说,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和自力更生是沂蒙精神的又一重要因素。

2.奉献是沂蒙精神内涵的又一重要因素

勇于奉献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人们经常提倡的自我牺牲都属于奉献的范畴。沂蒙精神的创造者表现出了突出的奉献精神。前面我们所列举的几种类型的创造者都具有奉献精神。如第一种类型,他们是最普通的群众,在当时也是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物质生活本来就很菲薄,但是仍然要承担外来革命干部、革命军队所需的各种物资。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大体意思是:当时沂蒙地区一个干部下乡开展工作,中午被派到一户人家吃饭。当时桌上有炒鸡蛋、有米粥、有煎饼,虽算不上丰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不错了。这位干部正吃饭时,听到里间有孩子哭闹得很厉害,他就推门进去,看到一位妇女,正把嚼碎了的花生壳子往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嘴里送。孩子难以下咽,哭闹着要吃煎饼。这位干部立刻感到了群众的深厚情谊和奉献精神,赶紧把孩子拉到饭桌前让孩子吃一点好的。而那位妇女一再推辞……这种情况真是所在多有,不胜枚举。

与此相联系的就是支前工作。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许多大的战役都在沂蒙发生,如大青山战役、莱芜战役、南麻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每次战役都要组织和开展支前工作。淮海战役主战场虽不在沂蒙,但支前工作,仍然十分繁重。据统计,淮海战役时,沂蒙地区上火线的民工即有62万人,其他临时民工多达140万人,而当时沂蒙全地区人口约在420万左右。民工支前是一件既艰苦又危险的工作,特别是直接上火线的民工,更是在枪林弹雨中拼搏。

每一次大的战役,都牵扯到全体群众。在前线的民工舍生忘死,在后方的群众夜以继日地准备着前线所需的物资。由于物资的短缺,筹办军需物资十分困难,所以,必须全力以赴,当时出现了全力支前,破家支前的局面。群众中有一个流传的口号叫做:“省一口饭做军粮,省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这是沂蒙人民全力支前,破家支前的生动写照。沂蒙人民宁可不吃不喝也要满足支前的要求。淮海战役时,沂蒙人民供应军队1.4亿公斤粮食,35万公斤食油,43万公斤猪肉,36万公斤食盐,100多万双军鞋。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竭尽全力或说千方百计完成的。孟良崮战役时,没有供应战马的草料,蒙阴县群众把新盖房屋的屋草扒下来喂马,还把刚扬花的50亩麦子割了喂马。这是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不惜奉献出一切的精神。

奉献精神,在救助伤员的工作中突出地表现出来。沂蒙妇女的优秀代表“红嫂”以乳汁救活伤员是这方面的突出事例,“红嫂”并不是个别人物,在沂蒙地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她表现了沂蒙人民为了救助伤员,不惜献出自己最珍贵物品的精神。还有沂蒙母亲“王换于”宁可使自己的孙子受苦,也要照顾好革命干部子女的事迹。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感动。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的积极奉献的事例很多,此不一一列举。

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博弈的建设者们继承并大力弘扬了勇于奉献的精神。如九间棚村为了能把电通到居住的龙顶山上,在资金无着的情况下,当时党支部书记把自己积攒多年的准备盖房子的300元钱拿了出来,这种行动带动了群众集资办事业的积极性。沈泉庄的负责人在创办事业之初,能把自己多年积攒的600万元资金无偿献给集体,下岗女工取得事业成功之后,为在战争年代作出贡献的女英雄女模范建筑了公寓,让她们无偿使用。这些都说明,沂蒙精神新的创造者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继承与弘扬了勇于奉献的精神。上述情况说明,勇于奉献是沂蒙精神内涵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科学的义利观应是沂蒙精神内涵的新因素

义与利何者为先的问题,是我国自古以来就争辩的问题。孔子认为“义以为上”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与利分属两种类型的人。荀子对孔子的义利观作了新的开拓与表述,认为一个人应该是“义利两有”。他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荀子·大略》)所以,国家治乱,关键在于何者占有优势。“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因此,整个社会必须反对唯利之求(《荀子·王霸》)和保利弃义(《荀子·修身》)的倾向与行为,而坚持“以义制利”(《荀子·正论》)的原则。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又突出起来,有些人忘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唯利是图的倾向相当明显,甚至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去触犯法律,有的甚至因此而锒铛入狱,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党的有关指示、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重温荀子的论述是有重要意义的,

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干部群众,义利关系摆得比较恰当。他们能坚持社会主义的“义”,正确处理“利”的问题。前面列举的沂蒙精神的若干新的创造者,对此也是处理得好的。因此,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建立科学的义利观,也应该是沂蒙精神内涵中的重要因素。

以上我们通过分析沂蒙精神创造者本身的理想、愿景、素质说明了沂蒙精神应有的内涵元素,这就是:美好的理想,爱国爱民,爱党爱军,艰苦奋斗,勇于奉献,以义制利,与时俱进。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沂蒙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已成为全党指导思想的时期,因而它未受到其他思想的干扰,其发展的大方向一直是正确的。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相比,既有统一性又有自己的特点,因而它不仅适用于沂蒙地区,而且也适用于其他地区。在今后的革命和建设中,它必将绽放出更绚丽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下一篇:沂蒙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四个契合点
联系我们|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 ©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任何转载须经本会书面授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燕子山路2号 邮编:250004  

qq群:176696276 

 

鲁ICP备14008153号-1